品評四方|怎樣理解資本?如何定義新質資本生產力?

文/關品方
土地、資本和勞動是三種傳統的生產力,在21世紀的今天,需要有一番新解。在新經濟體系內提升其內置素質,簡稱「新質」。今天談一下最令人迷惘難解的資本,希望引起學者專家們(尤其是政治經濟學家)的回應,深入討論。
筆者在港大主修經濟學時,讀的是西方經濟學,有系統地從亞當史密斯開始,一直到佛利民的貨幣學派和凱恩斯的財政學派,以至現代銀行學及國際金融學。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儘管同樣來自西方,但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都只是蜻蜓點水,原因是老師和同學都誤以為這是激進的政治宣傳,對《資本論》根本不屑一顧。
西方經濟學自詡為客觀的實證經濟學,擺出一副道貌岸然,沒有價值觀、與政治無關的姿態,其實大謬不然。西方經濟學的屬性是維護資本主義體系,證明其正當性,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和服務的。
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第一卷時只有25歲,意氣風發,憤世嫉俗。他對資本的定義如刀光劍影,令很多年輕人卻步,感到害怕。《資本論》中有不少經典話語,影響深遠。例如:「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這句話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起源的尖銳批判,十分驚嚇。鈔票誰人不愛?金錢那麼可怕?其實馬克思是強調資本的積累過程在本質上是通過對勞動的剝削和壓迫來實現的。說的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內核關係。
其他4種生產力,包括土地、能源、資源和動能,因為都是物質或物理屬性,反而沒有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這種零和遊戲的關係。
「血」和「骯髒」指的是資本主義通過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封建地租等原始積累手段所留下的歷史污點。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積累並不是道德中立的過程,而是通過市場隱性暴力、市場軟性欺騙和對勞動的剝削等方式達成的。「剝削」這個詞好像很怕人,其實所有經濟活動(交易)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剝削」的現象。你賺別人的,別人賺你的。把「剝削」理解為勞動價值的剩餘價值或附加價值,那就比較清楚、比較準確了。
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以剝削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勞動的價值不斷被侵蝕,資本擁有者可以通過不義手段獲得財富。馬克思提醒人們,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非純粹由市場邏輯推動,而是摻雜了大量的社會不公。
《資本論》指出:「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勞動的社會性質轉化為勞動產品,是物化的性質,反映物化後的社會屬性,從而把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社會關係反映為存在於資本和勞動以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這段話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現象,到今天越演越烈,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已經指出。又是物化性質、又是社會屬性,是不是很難理解?
馬克思1843年(25歲)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1867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一本書寫了24年。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勞動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對象,還反映了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歷史上他是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有其關連性的第一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學,其實應該在馬克思經濟學的基礎上研究新質生產力和AIR(人工智能+機器人)誕生後新的生產關係。
商品形式掩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人們往往只看到商品的表面價格(price),忽略了其內部價值(value)、即勞動價值的剩餘價值或附加價值,以及深藏其中的僱傭關係和階級關係。這是錯位認識,導致勞動被物化、資本和勞動、勞動者和勞動成果之間的聯繫被割裂、被隱藏。
商品拜物教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得人們在無形中接受了資本主義的拜物價值結構。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通過商品形式掩蓋其內在矛盾的本質,以及勞動者提供的價值如何被商品價格所掩蓋。
明白以上的觀點不容易,筆者已經盡量淺白,估計讀者們還是要多看幾遍才會弄懂。
馬克思另一句名言:「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是資本增值的泉源。」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核心邏輯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資本通過支付低於勞動價值的工資來取得的,是資本獲得利潤的源泉。
資本的不斷擴充有其天然的本質,就像宇宙不受控制地不斷膨脹一樣。宇宙為什麼不斷膨脹?我們現在還弄不懂,但資本不斷擴充有其內生的、固有的理由,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筆者認為有5大原因:(1)貨幣不記名流動的普遍屬性;(2)規模化生產和全球化市場對資本的龐大需求;(3)金融體系(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加上外匯市場的投機性)滾雪球式的運作規律帶動資本無孔不入到處滲透(例如由於交通發達促使城鎮一體化造成土地財政普遍化導致房產供應過剩);(4)金融科技特別是互聯網通訊技術發達導致資本加速度流轉及平台經濟壟斷性出現;(5)人性本能的貪念、私有制度的失控和財富繼承的概念。最近美國馬斯克的DOGE揭露出來的各種貪腐深藏在地氈下,就是典型。
那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應該怎樣改善資本、利用資本?這正是「傳統資本」怎樣浴火重生、升格為「新質資本」的重要議題。
資本主義生產並非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通過取得有效勞動產生的附加價值,資本能夠積累財富並擴大規模。這就邏輯地解釋了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資本處於主動地位而勞動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同時也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物性而非人性。
簡單地說,勞動價值並未得到應有的合理分配。資本壓倒勞動,性質是弱肉強食。其他4種生產力(土地、資源、能源、動能)因為有公共財富的屬性,附加價值分配可能出現的不公平性或不合理性反倒沒有那麼顯而易見。這方面,筆者以後有機會再清楚解釋。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沒有過多的數學模型,但有太多的感情用語;經濟學的教師和學生們因此往往不太重視。西方社會對何謂馬克思主義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不欲多提:因為馬克思反對資本主義。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百分百可取。他有關政治經濟學的論述,有助於我們理解資本主義增值背後的動力機制,因為它揭示了資本積累過程中自發的「剝削」本質。如果用得其所,其實大有好處。
馬克思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從1843年到1883年逝世(從25歲到65歲),40年來飽受生活之苦,勞累之傷,疾病之困,思緒之煩。因為貧病交迫,他字裏行間氣憤填膺,筆者認為可以理解。因為他窮途潦倒,站在受壓迫階級的一邊,所以「筆尖常帶感情」,口出怨言。
《資本論》共4卷,凝聚了馬克思畢生的心血。他生前只看到出版了第一卷,其餘三卷在他去世11年後(1894年)才有人替他陸續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分析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論述資本主義的產生過程,第四卷未能系統地完成。
馬克思未寫國家與資本的關係,是第四卷的缺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視社會資本、引入國際資本,形成混合資本。社會主義國家在公有資本積累與流轉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允許社會資本和國際資本互動共融,活化配合。這方面,國內的新一代中國經濟學家正結合4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實際經驗,努力建立中國經濟學的結構體系,《資本論》的基本原理是重要參考。
筆者認為,作為起步點,香港大專學界在教授經濟學的過程中,應該還《資本論》一個適當的、應有的位置。本文不忝野人獻曝,希望引起香港特區教育界尤其是經濟學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