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觀點|《哪吒2》熱潮中的文化力量 香港應如何借鑒?

文/鄧飛
「我命由我不由天」,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票房大賣,帶動戲中經典對白風靡全球,再次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舞台的獨特優勢。筆者認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商業上的成功之作。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傳統故事的現代化重塑,展示了中國古典神話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為年輕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角。這種創作模式,值得本港文化產業界借鑒。
《哪吒2》是2019年「爆款」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故事承接上集結尾,哪吒與敖丙肉身破碎,即將魂飛魄散,太乙真人決定用七色寶蓮為他們重塑肉身。雖然哪吒重返陳塘關,依舊保持着魔性與叛逆的個性,但他最終在經歷無數內心掙扎和命運挑戰後,蛻變成為一位重親情、重情義的真英雄。
《哪吒2》的票房成績令人矚目。影片上映後迅速破盡中國票房紀錄,而且成為全球動畫電影類別賣座冠軍,超越美國荷里活出品的《玩轉腦朋友2》,在所有電影類別中全球排第八位。即便在北美上映,在IMDB網站上,《哪吒2》也獲得8.4高分。在當下美國荷里活深陷極左泥沼、糾纏性別數目時,中國動畫《哪吒2》以其獨立不羈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國際動畫市場上一面嶄新的旗幟。
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挖掘,並巧妙結合現代審美與數字科技。製作團隊既尊重神話原型,又勇於顛覆傳統,讓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再現活力。例如當他面對天劫時喊出「我的命,我自己扛」,既保留了「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傳統意象,同時融合「人定勝天」的勇於挑戰不公命運的精神,與年輕人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不謀而合,成功贏得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共鳴。
對於本港的文化產業而言,《哪吒2》的成功帶來了重要的啟示。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本港一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然而,近年本港的文化產業面臨多重挑戰,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提升國際影響力,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筆者認為本港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事實上,本港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嶺南文化、武俠文化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文化創作的靈感來源。若能善用數字科技的表達形式,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電影、動畫、甚至是音樂等創意產業中,必定能提升本土文化的吸引力,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示香港的獨特魅力。
其次,本港應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本港則擁有經驗豐富的電影製作團隊,特別是在拍攝技術、故事敘事、後期製作等方面具有較高水準,內地擁有龐大的市場和資源,特別是在三維動畫、數字特效等領域具備領先優勢,兩地合作,可以實現實現技術與創意的互補,共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最後,本港政府更需加大對文化教育的投入,完善並積極推廣專職教育,提升職業培訓的認受性,鼓勵年輕人投身動畫創作等文化行業,讓他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獲得專業認可和實質支持。為本地文化產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創作動力,本動香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心。
《哪吒2》的成功,不僅是中國動畫產業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文化自信與國際影響力的雙重勝利。對於本港而言,這部電影的成功更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只有我們能堅持文化自信,加強創新與合作,定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實現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