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美國滯留宇航員能否返回地球?

文/關品方
2月18日,美國霍士新聞網播出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獨家專訪。兩人談及滯留太空的兩名美國宇航員何時返回地球,馬斯克表示,計劃在四周內SpaceX執行一次發射任務,派出「龍」飛船接回該兩名宇航員。換句話說,希望在三月下旬成事。馬斯克的回答十分謹慎,是否真正能夠做到尚在未知之數。
問題發生的背景是波音和SpaceX互相競爭,波音希望趕上SpaceX成為另一家能夠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私營企業,打破SpaceX的壟斷,分一杯羹,因為利潤豐厚。
波音的新型載人飛船(取名「星際客機」)匆忙上馬,證實問題叢生。因為氦氣洩漏,火箭推進器停擺,在國際空間站滯留無法返航。美國兩名宇航員去年6月5日搭乘波音的「星際客機」飛赴國際空間站,事前大肆張揚,豈料出事獻醜。波音「星際客機」首次載人的試飛任務發生意外,原定於去年6月14日返航,但因為上述故障,返航時間一再推遲。沒辦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不得不介入,最後決定讓SpaceX派出「龍」飛船營救,「龍」飛船原本定於本月內發射,現在從馬斯克口中得知,「大約在春季(三月)」。
這兩名可憐的宇航員原定在國際空間站只「到此一遊」9天就可回家,如今已經停留了超過240天,簡直度日如年。他們在太空每天都可以看到日出日落接近20次。易身而處,困在狹獈的空間站內終日無所事事,幾乎動彈不得,那種無助無奈的感覺,可想而知。三月底之前能否成功返回地球,難以確知。
波音飛機近年出現的意外和故障甚多。這次載人太空飛行失敗,證明技術方面有重大挑戰尚未克服,軟件與系統仍存在缺陷。正式發射前的兩次嘗試都已經因為技術故障延遲,包括火箭上的氧氣壓力釋放閥故障和服務模塊的氦氣洩漏。發射之後又發現姿態推進器有故障,氦氣仍存在洩漏問題未解決,這就影響了飛船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果不其然,不幸出事。
波音早在2019年的無人測試中,已因為軟件故障和設計缺陷,致飛船未能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這顯示波音在對接(即泊碼頭)的複雜系統仍然存在問題未解決。儘管2022年的重複測試有進步,但第一次載人飛行就出現問題,凸顯了波音其實對載人飛船的設計和操作並未完全達到絕對萬無一失的安全指標。
波音在NASA的堅持下,現在已經和SpaceX達成協議,原定本月內該兩名宇航員將會搭乘SpaceX派出的「龍」飛船返回地球。波音不得不通過NASA向SpaceX求助,因為自覺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於是任務落在馬斯克的手上。波音面子不要了,同意NASA的決定,承認關鍵是要確保救人的兩名機組人員和被救的兩名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針對波音與SpaceX由於宇航服不同、存在兼容性問題,NASA的方案是(1)讓兩名宇航員在不用換穿SpaceX宇航服的情況下搭乘「龍」飛船返回地球;(2)「龍」飛船只派兩名機組人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空出兩個位置),將兩套艙內宇航服送到空間站,以便兩名滯留宇航員先在空間站內更換後才進入「龍」飛船,保證萬無一失。
這次出現的問題,證明波音「星際客機」是在並未真正達到百分百安全的必要條件下就冒險放飛。估計SpaceX現仍在探索多種後備方案,要有計劃B甚至計劃C,以確保4人(2+2)能夠安全返回地球,不要再出意外。事件反映出波音的深層次問題。曾經信譽卓著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為什麼逐漸暴露運營問題,存在安全隱患?唯一正確的解釋是太着重營利,因為在軍備武器方面的生產製造利潤率奇高;生產殺人的軍備武器,談什麼生命安全?波音是全球軍事工業綜合體為戰爭服務的重要機構之一,多少年來賺到盤滿缽滿。今次商業飛行匆匆上馬,估計亦是為追求高利潤回報所驅動。我們對資本追逐盈利、賺錢至上的錯誤思維一定要口誅筆伐、清醒認識。
在漫長的宇宙探索過程中,人類始終面臨着無數未知與挑戰。波音今次的太空任務應該是保證萬無一失之後才進行。目的是科學實驗,不是商業行為。如今「星際客機」因為故障無法返回地球,兩名宇航員持續在失重狀態下,身體已逐漸出現嚴重問題。他們不想死在國際空間站,不斷求救。關鍵的身體機能不能喪失。長期缺乏重力刺激,骨骼密度大幅下降變得脆弱;肌肉因缺乏鍛煉逐漸萎縮,力氣和耐力都會顯著下降。由於已經很久沒有走路、長期坐下或躺下,他們要努力回憶走路的方法,找回走路的感覺。這種身體上的變化不僅影響生理狀態,心理上也造成巨大壓力。隨着滯留時間不斷延長,他們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健康警報已經拉響。
NASA和SpaceX協助波音啟動救援計劃,已經不算緩慢。但太空救援行動充滿困難與波折,不能犯絲毫的錯誤。估計在救援計劃實施過程中,各種複雜的技術問題還將接踵而至。長時間處於失重狀態,可能導致宇航員重返地球時面臨生死一線的生理挑戰。估計即使成功返回,也「唔死一身潺」,壽命縮短。現時每一天的延誤都意味着這兩名宇航員要多受煎熬一天,加大了他們生理和心理負擔。那種孤獨與恐懼,不是我們在地球上腳踏實地可以想像得到的。
最後應該一提的是,中國的載人飛船以「神舟」命名,1999年首次成功發射,2003年首次載人飛行。從2021年起,配合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神舟飛船每年常態化實施兩次飛行任務。我國的載人飛船最多只能夠容納三人。加壓空間14.8立方米,生活空間7.0立方米。中國現正研發新一代載人飛船,取代現時的神舟飛船。就筆者所知,當前中國沒有百分百技術能力幫助接回這兩名美國宇航員,因為牽涉的對接技術和換艙技術太複雜,從未測試過。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程略有不同(都是離地球大約400至500公里),速度各異(每秒大約7至8公里),不是精準對標,怎樣銜接?十分複雜。基於人道主義精神,我們只能夠衷心希望下月SpaceX的「龍」飛船能夠如期完成任務,帶這兩名宇航員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