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搞好交通、洗手間及維護 發展宗教旅遊

文/鄭久慧

佛教在我國發展源遠流長,而訪港旅客中內地同胞佔最大比重,按邏輯來說,旅發局若能積極宣傳更多本港寺廟,串聯現有佛教景點,就能以最低成本吸引旅客重臨香江,而不是說起「去香港拜拜」,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選擇。奇怪的是,旅發局似乎從未從旅客背景着手分析,多元創新,力推迎合旅客文化喜好的宗教景點,在旅發局官網根本找不到深具歷史文旅價值的「香港三大古剎」,包括靈渡寺、凌雲寺及據考證應為香港佛教發源地的千年古廟青山禪院(青山寺)。

筆者在新春期間走訪這三大古寺廟,實地觀察究竟「宗教旅遊」應該怎樣才能辦得好。奈何「三大古剎」在最基本的公共交通、洗手間及建築物維護方面,均顯不足,更勿論那些高階的旅遊配套,例如多語言導賞、訪客中心、穿梭專車、旅遊套票、禪修素食、特備廣告及專屬手信。故此筆者在本文標題提綱挈領,希望文體旅局及旅發局珍惜本港現有的寶貴宗教旅遊資源,從「搞好交通、洗手間及維護」做起。

旅發局官網並無介紹深具歷史文旅價值的「香港三大古剎」

青山禪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500餘年前的南北朝,高僧杯渡禪師隱居於青山修行。這位將佛教引入香港的高僧,相傳身懷絕學,能以木杯渡海。到了公元七世紀,史傳達摩祖師亦曾造訪青山,在岩洞閉關靜修冥想;唐朝韓愈被貶潮州後,據聞亦來此佛教名勝朝聖,留下「高山第一」的墨寶石刻;連李小龍都曾在青山禪院拍攝著名電影《龍爭虎鬥》的經典場景,他在劇中透過與喬宏飾演的「少林方丈」的對話,引用道家老子「無為」思想及佛家《楞嚴經》「無執」哲理,詮釋我國武術精粹,留下武學輝煌一頁!

青山禪院日久失修。(作者供圖)
青山禪院日久失修。(點新聞記者攝)

奈何今天,杯渡大師修行之處日久失修,門柱倒塌損壞,字跡難辨,樹木枯朽,石階開裂,座椅破爛,雜草叢生,一派冷清。寺廟主持的方丈室早已荒廢,殘景處處。達摩像屹立一隅,俯視屯門市區,但香火寥寥。崖上名家石刻亦被鬱鬱葱葱的草木遮蔽,難見其詳。斜坡山岩未經維護,恐有塌下之險,多處小徑封閉,難以遊覽。而介紹李小龍拍攝武學巨製歷程的牌文,圖片近乎全部剝落,嚴重影響觀光價值。香港佛教發祥地如此境況,令人唏噓痛心!

香港佛教發源地嚴重失修 令人唏噓痛心

青山禪院交通非常不便,並不臨近任何港鐵站,而從輕鐵青山村站,須步行最少30分鐘,其中須經大段約30度斜的青山徑山路。若選擇駕車前往,崎嶇山路僅為單程,避車處極少,須留意相反方向的來車,避免迎頭相撞;再加上山路狹窄,不適合大型旅遊巴行駛。青山禪院的洗手間如一個臨時搭建的鐵棚,非常簡陋,格數少,廁衞可見黃色水垢,自動抽水沖廁暫停使用,遊客須自行從衞生欠佳的大水桶中取水。據筆者觀察,禪院門前有一片空地,當局可設免費穿梭小巴,為遊客提供由屯門港鐵站直達寺門的接駁交通,定能振興此佛門勝地。古時屯門海上貿易興盛,宗教古寺道場處處,政府更可考慮設旅遊專車將青山禪院與附近其他屯門名剎,例如妙法寺、青松觀、極樂寺等串聯成具協同效應的「深度遊」新路線。

青山禪院日久失修。(點新聞記者攝)
青山禪院日久失修。(點新聞記者攝)

沿青山禪院向北,深入元朗廈村腹地,就來到同樣有1500多年歷史,與杯渡禪師淵源甚深的靈渡寺。靈渡寺交通非常不便,附近難覓港鐵輕鐵,從最近的巴士站「新生村站」,最少須步行大半個小時,再加上寺廟附近的漫長小路鮮有民居,路標亦極少,遊客容易迷路,難尋幫助。靈渡寺旁設有年代久遠的舊式洗手間,牆上手寫着「公廁」兩個大字,實在有點落後之感,衞生亦不理想。寺前有大片平地,適合當局設免費穿梭巴士為遊客提供接駁交通。事實上,寺院距離深圳灣口岸不足10分鐘車程,非常適合內地遊客作為訪港第一站!

滅赤須開發新宗教旅遊點 給旅客「重臨香江」理由

靈渡寺為本港極罕有的圍村設計寺廟,蒼天巨樹下,青磚瓦片鱗次櫛比,嶺南樑柱層層遞進。裊裊輕煙中,紅紙對聯與檀木牌匾相輝映,白色拱門迴廊配搭檜木描金窗花,景隨步移,清幽雅緻,不僅具建築及藝術研究價值,亦能令遊人瞬間心靈恬靜。寺廟近年全面翻新過,更顯莊嚴靈秀。據筆者一上午的觀察,參拜者多為駕車而來的附近原居民,外來遊客很少,當局應加強宣傳這建築風格獨特的古廟。

與靈渡寺和青山禪院齊名的凌雲寺,始於明朝初年,位於錦田八鄉,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叢林佛學院,能便利禮佛的女信眾,有其獨特吸引力。近年凌雲寺由善信集資翻新,亭台及佛像無數,甚具旅遊觀光價值。交通方面,僅兩條來往大埔至元朗的九巴及紅色小巴線,可達寺外的林錦公路,再步行約10分鐘到達凌雲寺。寺門前空地不大,但附近一片土地屬於該寺,料可闢作停車場。地理位置上,凌雲寺臨近林村許願樹及嘉道理農場等著名景點,距離不過數分鐘車程,政府若能提供循環穿梭巴士串聯景點,相信可創造協同效應,令曾經去過林村許願樹的遊客再添遊興,乘興再來。

總括而言,本港宗教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傳統文化內涵深遠。在千億財赤下,當局應加緊研究,如何妥善利用現有的宗教場所,制定出宗教旅遊地圖,讓遊客根據自身背景及興趣,選擇適合的「宗旅路線」,創造旅遊收入。同時,須秉持「搞好交通、洗手間及維護」的基本原則,令旅客每到一處均感覺舒適。最重要的是,須積極開發新宗教旅遊點,多元創新,切忌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宗教場所,必須給旅客一個「重臨香江」的理由,而旅發局官網對歷史悠久的「香港三大古剎」零提及,是明顯疏忽!

相關閱讀:

久慧說法|一機構佔三古蹟 騰址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