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的士業要先解決自身問題

文/興銀
有的士團體日前舉行大會,要求特區政府即時取代白牌車,聲言若得不到滿意答覆,下月5日會發動罷駛行動。的士業界爭取自身利益無可厚非,但一味以公眾利益作要挾,只會適得其反。更重要的是,的士業界在爭取自身利益之前,也要先解決的士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香港的士行業多年來被詬病的「劏客」、拒載、揀客、坐地起價、兜路等劣行,影響香港作為旅遊城市的聲譽,對行業甚至香港整體形象造成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這一點,相信不論是本地市民還是來港遊客,都深有同感。
據點新聞報道,有台灣遊客在山頂截乘的士落山時,卻遇上了「黑的」,司機開出380元車資,「巨額」車資令事主無奈棄搭。事實上,山頂、中環纜車站以及尖沙咀廣東道等旅遊熱點一直存在「黑的」劏客的現象,尤以入夜為甚,動輒收取高於正常車資兩三倍甚至四五倍的車資。而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一到周末及節假日,「黑的」劏客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如此之多的黑的「劏客」,嚴重影響香港旅遊業的整體形象。筆者一位講普通話的朋友,曾在香港打的士付費時遭遇的士司機少找400元的經歷,雖然最後成功追回,但他直言對香港的士行業服務質素難言信心。有熟悉內情的司機更踢爆,有黑幫團夥常年在「劏客」黑點搵食,驅趕非「自己友」的司機,變相加劇了「黑的」劏客的亂象。
數據為證,交通諮詢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有關公共交通服務的投訴以的士服務為主,佔約30%。2023年,該會共接獲11452宗關於的士服務的投訴,比2022年上升近51%。僅2024年第一季,該會就接獲2,820宗關於的士服務的投訴,按年大增13.9%。許多個案涉及司機兜路、拒載、濫收車資和舉止無禮等。
為提升的士服務質素,政府不同部門一直竭力打擊「黑的」,先後就的士司機相關罪行實施兩級制罰則,以及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不過,措施需時發揮作用,因此「黑的」問題依然存在。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自去年9月下旬起實施,截至今年1月底,共53名司機被記分(月均約13人),主要涉兜路、濫收車資和拒載。當中有38名司機被記10分,暫無司機記滿15分罰停牌。對比對比的士日均客量,記分個案不算多,而從市民和旅客的角度來看,「黑的」劏客「一宗都嫌多」。
不過,實際操作中,很多的士車廂沒有安裝攝錄儀,無法記錄司機行為,若然投訴,可能會出現證據不足等問題。因此,社會各界早前呼籲在的士上安裝車CAM,規管行內司機質素參差不齊的情況,政府亦在積極考慮。特首李家超早前表示,未來也會考慮在的士上安裝車CAM,相關措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確認。
此外,運輸署早前透過發出的士車隊牌照,從多方面規管的士車隊, 5個獲發牌照的的士車隊預計到今年初可以開始服務。不過,目前並未見到的士車隊開始服務的消息,亦未知運輸署是否完成最後的批核。而且,讓的士車隊產生預期的效果,一方面還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打擊「黑的」劏客,另一方面則要的士車隊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數量足夠龐大、服務質素相對有保證,才能進一步壓縮「黑的」劏客的空間。
另外,伴隨着科技的進步,點對點網約車在香港發展了不少年,亦是大勢所趨。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規範,網約車在香港一直處於灰色地帶。規管網約車方面,當局早前已就網約平台監管向公眾解釋立場,現時運輸署正進行需求研究,希望今年能在規管方面作出立法建議。
筆者認為,不論如何規管網約車,要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首要考慮保障市民的權益。在此基礎上,再去探討如何平衡網約車與的士業界的利益,令雙方良性競爭,互利共贏,最終造福需要點對點交通服務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