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整合蔬菜統營處資源 助北都開天闢地

文/鄭久慧
香港郵政上月公布,在2023-24年度錄得3.8億元虧損,主因是傳統郵件服務業務收縮,筆者曾撰文《激活本地網購 香港郵政可再加把勁!》,提議香港郵政為「易寄取」服務,加設郵政專車到各工業區流動收件,協助電商解決將包裹送往郵局或「智郵站」這關鍵一程的接駁交通,降低中小企物流成本,從而拓展郵政的電商生意。雖然香港郵政是政府部門,但以自負盈虧的營運基金模式運作,從而確保郵政收入穩定,減低郵費浮動對市民生活影響,亦無須在庫房財赤的情況下,尋求當局注資。
近80年歷史的菜統處連年虧損 應積極轉營
同樣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的,還有蔬菜統營處(菜統處)。蔬菜統營處根據香港法例第277章《農產品(統營)條例》在1946年成立,處長一般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兼任。菜統處財政獨立,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主要職能有二,其一,是為本港市民提供本地優質蔬菜供應,營運位於藍地、錦田等蔬菜收集站及位於九龍長沙灣荔枝角道757號的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處方透過為蔬菜批發商及買家提供交易設施及會計等服務,獲取佣金收入,滾存於營運基金中。其二,菜統處透過由營運基金支持的兩大貸款基金推動本地農耕發展,分別是,為農民提供生產用途貸款的「蔬菜統營處貸款基金」及促進本地農業發展的「蔬菜統營處農業發展基金」。
據筆者翻查菜統處年報,營運基金已經連續數年錄得虧損,每年總虧損額從十餘萬至千餘萬不等,例如2020年度虧損高達1480餘萬元,2023及2024年度則分別為750及160餘萬元。據處方呈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菜統處營運基金最新結餘僅為2.16餘億元。主因是近年越來越多內地供港蔬菜不再經菜統處分銷,而是直接運往直營店,而此類直營店在各區越開越多,數以百計,為一般經菜統處配菜的街市菜檔帶來激烈競爭。當然,處方亦不遺餘力拓展新收入來源,包括由該處優質蔬菜部負責的本地產「水耕蔬菜」。
可修例允許出租蔬菜批發市場及助水耕菜技術出口
筆者注意到菜統處,亦是從「水耕蔬菜」開始。筆者好友月前親身參觀菜統處的長沙灣批發市場及水耕蔬菜基地,帶來個人的第一手建議。其一,能否修改相關法例,允許菜統處更靈活運用面積偌大(佔地13公頃)、交通位置優越、臨近青嶼機場主幹線的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能否在星期一至五的清早蔬菜競價拍賣完畢後,容許菜統處出租批發市場作臨時停車場、物流轉運站或臨時貨倉之用,賺取額外收入,填補虧損。
其二,菜統處的本地「水耕蔬菜」技術成熟,運作非常嚴謹,所採用的「全環控水耕技術」(C.E.H. Technology),在全封閉的潔淨空間中種植,透過調適隔熱系統、水處理及循環系統、光照系統、空氣淨化系統等設備,在濕度、溫度、營業供給及光照條件各方面,為水耕菜提供最佳生長環境。筆者好友贈予兩盒「水耕西洋菜苗」及「水耕橡葉生菜」,筆者放在冰箱忘記吃,約兩周後取出,當沙律菜生吃,依然鮮甜多汁,足見品質優秀。當局可向缺乏日照的北歐各國及缺乏水資源的中東市場,推廣本港「全環控水耕技術」,以其節能節水技術特點、不受氣候影響、無農藥無重金屬、垂直種植節省空間等優勢作賣點,定能為菜統處帶來可觀盈利。此外,當局亦可撥出香港電台公營廣播時段及政府外牆廣告,宣傳水耕菜,增加公帑收入。菜統處更可與香港郵政低運費的「易寄取」服務合作直送服務,叩開高食用要求的本港中產家庭的大門,令水耕菜變得家喻戶曉。
菜統處更「接地氣」 促農基金助農到位
無疑,若任由菜統處繼續虧損下去,營運基金一旦耗盡,隨時需要政府在財赤情況下提供公帑注資,絕非社會之福。另一方面,菜統處為非牟利機構,70多年來透過兩大貸款基金,將營運所得的盈利回饋香港,扶助本地農業,貸款利息非常低,每年約由0.001厘至0.625厘,更毋須抵押。在2022年,一年期、有第三者個人擔保的貸款息率僅0.001厘至0.007厘,切切實實為農友們服務,貸款服務範圍廣泛,包括提供興農資金、資助農研計劃、鼓勵農地復耕、改善公用農業設施、為農友提供培訓、借出耕作機械、農產品宣傳活動等多渠道扶助農業。
在此,亦須一提另一個更具財力的促農基金,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審批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這個基金由2016年《施政報告》建議設立,最初獲政府注資5億元,在2022年底再獲政府追加撥款5億元,涵蓋各類農業畜牧養殖業,並不限於種菜。筆者查閱署方公布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獲批項目名單,發現在20個項目中,11個為大學奪得,技術認證公司佔了兩個,農業合作社只佔了4個。其中,涉逾千萬公帑的資助項目多達11個,多為大學項目,而低於100萬資助的項目僅兩個。
反觀菜統處有72年歷史的「農產品貸款基金」,就「迷你」得多,在2022-23年度共批出17宗貸款,所有貸款總額僅為約151萬元。而在菜統處近80年的服務歷程中,不僅扶持農耕,更成立「農業獎學基金」,關懷農民子弟的前程,提供獎助學金,同時亦補助修讀農業專業的未來優才。在上述年度,這個獎學基金共為25名學生批出約75萬元獎助學金。
北都收地及農業轉營 有賴菜統處作溝通橋樑
由此觀之,菜統處未必需要政府「億億聲」巨額撥款,就能妥當回饋盈餘,「接地氣」地照顧農友們的多元融資貸款需要。而在八十年如一日的「收菜買菜」過程中,無疑菜統處與本港農耕產業早已融為一體,與各方農友建立了深厚情誼。
隨着時代變遷的號角吹響,北都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近日傳來佳音,北都公路的工程勘測研究需時將由原定的38個月大幅縮短至25個月,勘測研究費亦將減少約四成,由11億多元降至7億元左右!但在另一邊廂,本港不少農地集中在地勢較平坦的北區,或與北都發展範圍重疊,是不爭事實。去年12月,漁護署公布《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劃定37個「農業優先區」,涉多達980公頃土地,當局擬將其中760公頃用作農耕,其餘220公頃作支援農耕的道路及配套設施之用。筆者打開報告上的地圖,只見幅員遼闊的新界北,處處「綠油油」,足見當局已經保留了大量耕地。惟坊間仍有不少批評聲音,多個民間保育及農耕組織稱大片位於北都範圍內的優質農地未被納入農業優先區,不受保護,料在未來當局正式收地時,仍會遇上不少阻力。
收地絕非易事,過往香港發展新區時,關於農地菜園的糾紛常鬧得沸沸揚揚。若能由菜統處這一服務農友80年、跟絕大部分菜農都打過交道的非牟利機構作溝通橋樑,居中協調,例如商討換地、或利用契機發展新農業,改為在樓房中配植「水耕蔬菜」,全面推動新耕種方式,提升產能,力求減少農民對土地的倚賴,自然能減低北都發展阻力。當然要實現這些願景的第一步,是要多管齊下,先協助菜統處轉虧為盈,才有財力及動能加速農業貸款審批,增加貸款名額及額度,促進農業轉型,令更多農友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