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DeepSeek帶動港A兩市普漲 瑞銀:漲幅尚未過半

【點新聞報道】隨着DeepSeek R1模型的推出,中國AI發展再次引起投資者的關注。瑞銀投資銀行研究部的最新跟蹤數據顯示,自年初以來,AI相關的中國上市股票上漲了15%,表現超出MSCI中國指數9個百分點。瑞銀認為,AI相關股票具備估值上漲的機會,當前的反彈似乎仍未過半。
從基本面來看,AI對大多數公司的收入貢獻仍然有限,且激烈的市場競爭可能在短期內限制盈利的上行空間。但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強調,科技驅動的反彈通常會在業績兌現之前推動股價上漲。今年由於流動性充足和利率下降,AI相關股票的估值上漲機會顯著。
至於反彈持續的時間,王宗豪指,回顧4G、5G及雲計算時代的經驗,這些反彈通常會持續1-2年。
DeepSeek是否能帶動中國股票普漲?
從4G、5G及雲計算的歷史經驗來看,MSCI中國指數從底部到高點的平均漲幅為50%,而滬深300指數的漲幅更高,平均上漲72%。儘管如此,瑞銀分析師王宗豪提醒,需謹慎外推這些歷史經驗,因為股市的上漲主要受到宏觀復甦的推動。
2013-14年4G反彈的初期,股市基本持平,而在2023年上半年,AI相關股票表現良好,隨後出現回調。目前觀察港股和A股的行業構成,A股(滬深300指數)中軟件和硬件公司的敞口更大,約為20%;而港股(恒生國企指數)剔除互聯網大廠後,相關股票佔比相對較低,僅為12%。鑒於恒生國企指數自年初以來跑贏滬深300指數10%,瑞銀認為A股或是布局AI相關主題的更好選擇。
軟件股估值回升最為顯著
從基本面來看,隨着AI用戶(如雲服務提供商)繼續以犧牲盈利能力為代價迅速構建生態系統,IDC公司、硬件製造商等基礎設施提供商將最早看到收入貢獻。其中,瑞銀認為潛在的估值上升空間在軟件公司中更為顯著。
參考2019-20年(雲計算)和2023年(AI)的經歷,軟件公司的估值漲幅最大,期間其P/S比率上升了4-14個百分點。相較於大盤,軟件股的估值仍低於2021年初的高點53%,低於2023年的高點38%,而硬件股的估值與前期高點大致相當。
主題交易是2025年港股的主要特徵
瑞銀分析師王宗豪強調,主題交易可能是今年股市的主要特徵。首先,AI應用面臨不確定性,但可能廣泛普及,這意味着受益者的潛在收入增長空間較大。其次,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利於股票估值。最後,由於宏觀復甦的不確定性,個股選擇變得更加有限。
對於AI相關主題,他認為,如A股的TMT(科技、媒體和電信)板塊,尤其是軟件行業,是最有效的參與方式。儘管如此,互聯網公司可能是AI模型降價的長期受益者,而其低估值和資本回報方案也使其保持吸引力。
(點新聞記者章芸菲、葉紫翎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