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開拍香港大熊貓電影 HK PANDA

文/鄭久慧

中國除了悟空,還有哪吒!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僅上映10天總票房就突破62億人民幣,榮登中國票房史第一位,內地「貓眼專業版」更預測總票房有望超過108.5億元,足見我國的電影特效製作及人工智能應用已臻化境,再加上DeepSeek的顛覆性領導技術,本港應積極引入這些震撼世界的中國軟實力,乘國家發展之東風,創香港特色之新頂流品牌。

千億赤字當頭,以「熊貓經濟」推動「滅赤」絕不是夢!

我國外交部在2021年公布的數字顯示,多達18個國家共22個動物園成功向中國租借大熊貓,再加上大熊貓保護區收益及旅遊文化產值,環球「熊貓經濟」年收益逾69億美元。國家厚愛香港,回歸後共贈送3對大熊貓來港,第二對在2007年來港的「樂樂」和「盈盈」,更創歷史於去年8月15日誕下罕見的龍鳳胎,不僅令700萬港人深感榮幸,亦令全國歡欣!隨着大熊貓熱潮席捲全城,衣食住行,成行成市,「香港無處不熊貓」!處處可見熊貓點心、熊貓巴士、熊貓衣飾、甚至有議員建議將熊貓雕像放在立法會,締造協同效應。

在大熊貓成為「全民愛寵」的同時,亦須為熊貓賦予靈魂感,最有效的推行方式,莫過於拍一齣「香港大熊貓 HK PANDA」的電影。本港的大熊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多年未孕的熊貓媽媽「盈盈」與配偶「樂樂」朝夕相對,追逐玩耍,自然交配,奇跡地在頭胎就誕下港產熊貓兩姐弟,由百萬港人共同見證這對Twins的出生、滿月及成長的歷程,堪稱媲美荷里活大片的羅曼愛情詩篇及勵志成長日記素材。

牢牢掌握這一獨特性,自然能在香港大熊貓電影中呈現獨一無二的「港味」魅力,建基於香港這中西薈萃場景,拍出香港的國寶傳奇,亦為世人帶來滿載親情、愛情及友情交織的生活篇章。將我們親愛的大熊貓擬人化,人性化地賦予他們各自的性格及口頭禪,喜歡的色彩、食物、動作、嗜好等等,加上廣東話俚語元素,就能像咱們東北話的「大碴子味」那樣瘋魔全國乃至全世界有華人的角落。

讓大熊貓們的形象豐滿起來,才能令觀眾透過電影與熊貓共情,一一細數熊貓的個人特色,例如性別、出生日期、西洋星座、農曆生辰、八字紫薇,閒餘喜歡行山、打籃球、打功夫還是想學潛水呢;懂什麼才藝,愛好西樂還是中樂,能唱兩句粵曲舞個醒獅嗎;會寫一手好書法還是沉醉西洋象棋橋牌,愛玩電競還是熱衷砌模型?

如此一來,大熊貓就成了港人的一分子,就是我們當中的「你我他」,普羅市民都能在熊貓身上產生共鳴,頓生代入感,繼而移情,往後凡是見到熊貓,都能跟自身有緊密的情感紐帶鏈接着,不僅親切感大增,對熊貓周邊產品的購買慾亦高漲,限量版物件更會引來港人排隊搶購收藏。

在此真要一讚特首夫人的匠心獨運,於去年底她深具遠見地精心創作6款大熊貓陶瓷碟,細細繪製以金紫荊廣場、太平山山頂、尖沙咀鐘樓、禮賓府、政總及海洋公園為背景的熊貓畫作,將大熊貓與香港場景緊密結合在一起,包括兩隻大熊貓在政總前的添馬草地上休閒吃竹子、大熊貓在海洋公園門口迎接遊客及市民等等。

環顧世界,與動物相關的素材,必定要配上故事性,才能令人印象深刻。香港有《麥兜故事》,透過住在大角咀的麥兜家庭的生活點滴,陪伴港人成長,將平凡的幸福及歡笑滲透到香港每一個角落,帶出平凡中的不平凡。記得來自日本的可愛萌趣《導盲犬小Q》嗎?還有迪士尼的勇敢《獅子王》、機智的《101斑點狗》、感人至深的《忠犬八公》、胸懷大志夢想成為牧羊犬的《寶貝小豬嘜》……

大熊貓絕對是香港的「頂流網紅」,積極研究拍攝大熊貓的卡通片、真人實景乃至3D影片,或將港產大熊貓姐弟的奇跡誕生拍攝成科學紀錄片,在大熊貓的中華代表性之餘,進一步賦予熊貓「港味」的文化印象、故事性及靈魂感,讓全人類與我國國寶精神共鳴,定能開創香港電影的新篇章,不僅製作團隊、配音人員、配樂工作者能分享這份殊榮,片中穿插的香港特色景點及美食,定能吸引全球遊客慕名而來,就連相關的手遊、書籍、玩具、手信紀念品都會紅火流行起來,全面帶旺本港經濟,就連滿街的夾公仔機亦會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