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箭齊發」 反制美關稅霸凌
面對美對華關稅霸凌,中國政府4日「五箭齊發」,打出強有力的反制組合拳。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日宣布,2月1日美方宣布對中國有關產品加徵10%關稅,中方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已將美對華加徵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此同時,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稱,自2025年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10%-15%關稅,涉及煤炭、原油、大排量汽車、皮卡等。此外,中國還宣布將兩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對谷歌啟動反壟斷調查,同時宣布對鎢、碲、鉍等25種稀有金屬產品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4日發布公告表示,自2025年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關稅,具體商品範圍見公告附件;對原產於美國的附件所列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分別加徵相應關稅,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
商務部發言人回應指出,美方對中方輸美產品加徵關稅,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性質惡劣,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做法。美方做法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破壞中美兩國經貿合作基礎,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美方多次以單邊主義凌駕多邊主義,受到廣大世貿成員的強烈譴責。中方對美方做法堅決反對,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
專家:反制將影響美能源出口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中國此次加徵關稅的範圍和力度均體現了同等反制的原則,料將對美國相關領域產生顯著影響。她提到,對美加徵關稅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農業機械等都是美國對華的主要出口產品,涉及多個大類。美國是全球重要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出口國,2022年,美國天然氣市場規模約為全球LNG市場規模的兩倍,LNG出口佔美國天然氣產量的12%。作為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中國對原產美國的煤炭、原油等提升關稅意味着其將面臨更高的成本,價格競爭力的削弱將直接影響美國對華的能源出口收益,影響其市場佔有率,甚至可能帶來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同時,劉英也承認,反制措施將在短期內對相關的中國企業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汽車製造、農機領域若依賴美國進口零部件,或可能面臨供應鏈調整的壓力。不過,影響幅度是可控的,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倒逼中國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進口多元化,以及推動國內能源的轉型,加速包括光伏、風電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迭代推廣。
中企迎產業轉型升級契機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對農業機械、汽車等中國同樣有競爭力的產品領域對美國加徵關稅,也為國內相關產業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中國的汽車、零部件、機械等領域正在不斷進步,有的產品甚至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不弱的競爭力。因此,加徵關稅在限制美國出口份額的同時,也能為中國企業爭取到搶佔國內市場的機會。
白明進一步指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其他高水平對外開放舉措的推進,中國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更多元化的合作夥伴,因此在面對特朗普2.0時代再度啟動的貿易戰,中國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甚至可以將其視為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一次契機。
白明提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美加徵關稅並非是貿易保護主義,而是基於國內《對外貿易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符合WTO規則的貿易救濟手段,「師出有名」。相比之下,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行為更多體現了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色彩,不符合WTO規則。中方反制不僅維護了自身貿易利益,也彰顯了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決心。
反制組合拳「五箭齊發」
●將美對華加徵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對美部分產品加徵關稅,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關稅
●將美國兩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限制鎢、碲、鉍等25種稀有金屬產品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
●對谷歌啟動反壟斷調查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DeepSeek證明「技術遏華」無效
據央視報道,北京時間2月4日凌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記者會,介紹中國本月輪值安理會主席期間的主要議程設置。當被問到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的模型以及中美人工智能合作問題時,傅聰強調,「永遠不要低估中國科研人員的聰明才智。DeepSeek引發全球轟動和一些人的焦慮恐慌,說明技術遏制和技術限制無法奏效,這是全世界、特別是美國需要學習的一課」。
美國還想禁多少中國智造?
傅聰還問道,「從華為到TikTok,再到DeepSeek,美國還想禁多少?」
傅聰指出,「只有共同合作發展,才能彌合數字和智能鴻溝,特別是幫助全球南方在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平等受益。」
據傅聰介紹,本月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期間,中國將重點聚焦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中東局勢以及非洲多國局勢等。
而在回答現場央視記者有關「美國新政府接連『退約退群』、美國新任常駐聯合國代表強調要『美國優先』」的提問時,傅聰表示,「當今世界正進入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任何國家,即使強大如美國,也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美需要合作應對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傅聰強調,「針對中國並非正確前進方向,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才是正途。」
增列鎢等25種稀有金屬出口管制
商務部、海關總署4日聯合發布的公告指,根據相關法例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經國務院批准,即日起對仲鎢酸銨等25種稀有金屬產品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當天說,此舉是國際通行做法,有利於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上述發言人指出,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鎢等相關物項生產國和出口國,長期以來,堅定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需要,依法對特定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此次增列相關物項,體現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管制理念,有利於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有利於更好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有利於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出口符合相關規定的,將予以許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與以往的相類似的出口管制相比,此次管制的範圍更廣,涵蓋了更多種類的稀有金屬,針對性更強,將對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起到一定的對沖效果。她提醒,這些稀有金屬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比如鎢是高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光學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都需要用到鎢,其在航空航天領域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都有獨特作用。而中國作為上述資源的主要擁有國之一,對其實施出口管制將對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和國防工業造成直接的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指出,這些稀有金屬在高科技、軍事和新能源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和重要的價值,因此中國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管制,不僅是為了維護出口安全,更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永續利用的負責態度。中國根據商品用途等因素,採取不同的管制措施,既體現了靈活性和針對性,也符合WTO有關規則。
早在2023年7月,中國已決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去年8月,商務部、海關總署15日聯合發布公告,決定對部分銻、超硬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12月,中方決定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嚴控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相關兩用物項的對美國出口。
專家解讀|全方位反制組合拳 形成有效威懾力
對於此次美國的關稅霸凌,中國迅速打出反制組合拳。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看來,中國採取的系列反制措施將起到警示作用,並向美國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如果美國再挑起事端,中國將有更多的措施進行回應,此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反制措施將形成有效的威懾力,迫使美國在貿易等問題上更加謹慎和理性。
劉英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美國的「小院高牆」越壘越高,中國的應對策略也在不斷調整。與原先的單一關稅反制不同,中國此次的反制措施涉及科技、實體、原材料等多個領域,更加成熟、系統且全面。不僅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應對外部壓力和挑戰方面的成熟與系統性。
精準出擊 觸及美痛點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表示,客觀講,特朗普1.0時代發起貿易戰時,中國應對起來還比較「吃力」,因為那時對美國核心技術和市場的依賴度較高,但是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掣肘越來越弱,中國目前對美國的依存度相對而言並不算高。
在關稅反制上,白明指出,相對於美國對中國產品全面加徵關稅,中國採取了相對集中且差異化的加徵關稅策略,彰顯出中國反制措施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根據加徵關稅附件,中方加徵關稅的範圍主要集中在煤炭、天然氣、原油等傳統能源產品上,這種選擇並非隨意為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精準出擊。他提到,特朗普十分重視發展傳統能源產業,因此對這些產品加徵關稅,能更有效地觸及美國的痛點。這種「打蛇打七寸」的策略,顯示出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精準打擊能力。
展望未來,劉英指出,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因此下一步可以通過加大調整國內生產和消費結構,有效減輕出口依賴帶來的壓力。比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從而激發內需市場的活力。此外,中國還可以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來源: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