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 | 樓市的鹿與馬之爭

文/黎岩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日前在網上節目談及樓市,指政府誇大了私人住宅供應量。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連日發文點名批評,詰問施永青,更提及施老闆講到定義不同的觀點,質疑「『指鹿為馬』也是鹿和馬的定義問題?」。

樓市未能持續回暖是不爭的客觀事實,買漲不買跌是消費心理的慣性與趨勢。從當前樓市的客觀情況來看,樓市低迷與供應量大小並無直接關係,物以稀為貴的法則在現時樓市中似乎並非全然有效。所以說,簡單地用供應量多少來考量樓市的起伏,雖則在一定階段或可行,但在大勢調整時期卻未必有效。也因此,梁振英與施永青兩位的馬與鹿之爭其實並無多少實質意義。

根據政府方面提供的精確數據,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為10.7萬伙,當中2.7萬伙為「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單位」,按季大增三成,創有紀錄以來新高。該潛在供應量一年前是2萬,兩年前至1.6萬,3年前是1.1萬,10年前是0.6萬。

上述數據顯示,施永青早前在節目中聲稱政府誇大私人住宅供應量,而事實上每年僅得最多1.5萬至1.6萬供應,而政府誇大的目的是「用來安撫市民」的論斷確實難以成立。所以,梁振英就指僅是現樓貨尾供應量「已經可以證明施先生錯得離譜」。錯得離譜的施永青之後無奈尷尬地辯解,自己和政府對於住宅單位供應量的定義不同。自己所指的供應量是指當年新增供應量,梁振英就反駁指發展商上一年度推出未售出的貨尾高達2.7萬套,難道這些仍閨字待嫁的樓市存量就不能算作供應量嗎?「這是眼前現成的供應量,沒有任何推斷的成份」,政府絕對沒有誇大。

其實,政府一直以來沿用的樓市供應量,是一個相對客觀的統計方法,即包括該年度新落成的房屋及歷年剩餘的貨尾單位的兩項合計,該方法至少已經使用了10年,過去9年從未聽聞有人稱誇大,為何現在樓市低迷,樓房存量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卻被指誇大呢?這是否就是梁振英對施永青的質疑:「有動機地用定義縮小供應量,目的是為了中原地產多做生意多賺佣金?」

房屋問題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從回歸以來首屆政府推出但夭折的八萬五房屋目標,到梁振英任特首時期成立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並於2014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相關的10年房屋供應目標、未來3至4年私宅潛在供應量、該年度的預計供應量的統計。如此三個涉及中長期及短期房屋發展目標的策略,定義及范疇清晰明確,確實有利於政府基於市場發展趨向制定更為精準的房屋發展目標。現任特首李家超去年10月發布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表明會「以刻不容緩的態度幫市民上樓」,為達致此一明確目標,推出更為進取的房屋政策,就是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其施政的依據也是基於對樓市的精準預計與預測。

樓市中的鹿馬之爭當然是指的私樓市場。但無論如何,政府發布精準客觀的樓市預計預測統計數據,就是要全社會,包括窮畢生積蓄買樓的市民在決定買樓前有全面、客觀、準確和及時的依據,這是一個負責盡責的管治者的應有之義。

雖然去年賣地成績不甚理想,但這與樓市預計並無任何關係。由於香港地價高,因此地產商買地後就有「快建快賣」的經濟誘因,並不存在捂地待沽的情況。況且,政府批出的所有地契,都有完工期限。雖然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或有可能誤工延期,但只是極少數樓盤。亦因此,本港樓市的新增供應量會非常容易地預計到個位數。更因此,某一方面想誇大都難。

當然,作為地產中介老闆的施永青,自然而然會從激活地產交易的角度來考量市場供應,所以才會杞人憂天「而家唔買,將來就無咁多選擇。」但潛在的市場買家會否完全受其影響呢,似乎又難以一概而論。

政府為提振樓市,去年全面「撤辣」,雖對樓市有正面刺激作用,惟差估署數字顯示,去年12月私樓樓價指數按月跌0.65%,按年跌7.13%,足以顯示目前市場觀望氣氛濃厚,這正正反映了市場買漲不買跌的普遍心理。

至於有人建議政府應公開宣布未來兩年暫停賣地,向市場釋放訊息,暫時壓低土地供應,減少供應量,待息口回落及各行各業持續發展增強活力,以推動樓市回暖。問題是,在財赤千億的財政壓力下,若暫停賣地,只會加重政府的財政壓力。

其實,提振樓市,政府並非全無良策,其中的一個選項就是大幅調整已經推出的投資移民計劃,將投資限額5000萬元大幅降低至2000萬元,吸引更多對香港有信心的實力買家移居香港,為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在這個問題上,擔心會拉高本港樓價,其實不然,投資移民者都是較具經濟實力者,絕大多數更傾向於豪宅,客觀上並不影響一般工薪階層選擇的1000萬元左右的中低價位樓市;另外,允許發展商緩繳遲交巨額買地款,增添市場發展誘因;同時,考慮進一步降低交易印花稅,並為市民提供定息擔保,釋除市場對加息的擔憂。相信這些舉措,都會有助於恢復市場對樓市的信心。所以說,與其爭論供應量的鹿與馬,倒不如思考檢討如何提振樓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