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98年前南昌起義的時代意義

文/關品方

每年一月,總會想起周恩來。想起他的時候,總會想到南昌起義。筆者從2008年到2016年,8年間因為工作的關係到過南昌不下30次。期間到南昌起義的紀念館瞻仰,每年都去一次,因此對南昌起義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1924至1927,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第一次。三年間,由於主義和理念的分岐,磕磕碰碰,合作並不愉快。矛盾不斷出現,衝突經常發生。歷史有其偶然性,如果孫中山不是逝世過早(1925年3月),也許國共合作會順利些,歷史進程會不一樣。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1926年,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發。蔣介石率領北伐軍1927年3月佔領上海之後,一頭栽進中外資本和富豪階層的懷抱,終於公開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從4月12日開始,清除加入到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一時血雨腥雲,風聲鶴唳,上海街頭共產黨員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香港的年青一代可能不太明白為什麼當年國共之間有這麼大的仇恨。國共之間的分岐,是革命為什麼服務的問題: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資本服務?弄清楚這個差別,就知道為什麼國共兩黨鬥得你死我活。是不是承認工農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原動力?是不是服從中外資本和富豪階層的濫權擴張?是不是承認有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對抗?是不是應該為廣大被壓迫的工農群眾爭取自由和平等?是不是有錢有槍就大曬,可以為所欲為?從根本來說,國共兩黨之間的分岐在此。當年還沒有二戰之後才出現的選舉民主和平民福利,工農群眾備受嚴酷壓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常態,「誰大誰惡誰獨裁、誰有軍隊誰正確」是「真理」。這是100年前的歷史現實,明白到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麼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要揭竿而起,因為他們對當年的中國被帝國主義殖民、被資本階級盤剝的現狀感到深惡痛絕。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其兇殘之處是採取趕盡殺絕的方法,大量捕殺共產黨人,把他們投進監獄,有懷疑即捕即殺,寧可搞錯,不准放過。共產黨除了拿起武器進行反抗,此外別無其他活命的方法。這就是1927年南昌起義(8月1日)和後來的秋收起義(9月9日)以及廣州起義(12月11日)的客觀背景。

南昌起義有四大總負責人(周恩來、賀龍、葉挺和劉伯承),他們在南昌打響武裝革命第一槍,也是從那一刻開始,共產黨走上長達22年的武裝革命道路。由於南昌起義的影響很大,1933年6月,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批准,確定了8月1日為工農紅軍的建軍紀念日,一直沿革到現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南昌起義能夠取得成功,四大總負責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總指揮賀龍和前敵總指揮葉挺,是這次起義的關鍵人物。當時這兩位總負責人都是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帶領部隊趕赴南昌參加起義的。如果沒有賀龍帶來的第20軍和葉挺帶來的第11軍,南昌起義很難取得成功。毛澤東主席說:人民軍隊的歷史要從葉挺同志寫起,他是我軍第一任總司令。

南昌起義的總負責人周恩來是核心領導者,由他一手籌備策劃,鼓動葉挺和賀龍來投。在他精密安排和號召之下,各地同志趕赴南昌參與打響武裝革命第一槍。南昌起義的總參謀長是劉伯承,負責制定作戰方案,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清除南昌城內的敵對勢力,確保起義圓滿成功。

除了上述周劉賀葉四大總負責人外,還有三位重要參與者,在起義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首先是朱德,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原本該軍軍長是韋杵(貴州安龍人),1909年與朱德同時考入雲南講武堂,兩人是同班同學。1927年,第九軍在韋朱兩人的領導下,準備前往南昌參加起義,但韋杵臨時生病了,第九軍就在朱德的帶領下趕赴南昌參加起義。當時第九軍的綜合實力差些,部隊在朱德的帶領下負責阻擊和後勤任務,為確保起義成功做出了貢獻。第二位是李立三,一位傑出的革命家,專注工人運動。早在1921年,李立三就已在安源煤礦開展工人運動,是一位優秀的組織者和宣傳者。面對大革命失敗的嚴峻形勢,李立三提出以武裝革命對抗國民黨反動勢力。同年7月27日,他和周恩來共赴南昌籌劃發動武裝起義。李立三負責治安、保衛、工運和群眾工作。第三位是譚平山,在國共兩邊都有很高的地位,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五四運動之後加入共產黨,在陳獨秀的指導下在廣東建立黨組織。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譚平山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表現出色。他經歷過國民革命軍的東征(攻克福建)。汪精衛領導的武漢政權代表國民黨左派,先是和蔣介石領導的南京政權(國民黨右派)鬧分裂,繼而在7月15日和蔣介石合流,背叛國共合作,反對共產黨。譚平山以他在同盟會和國民黨內的資歷,能夠成功爭取到賀龍和葉挺參加起義,功勞甚大。

‌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包括了許多在起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革命家:包括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李立三、譚平山、林彪‌、劉伯承‌、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粟裕‌、陳賡‌和張雲逸‌。這些參加者不僅在南昌起義中發揮了關鍵的建軍作用,在其後的革命和建設中也做出了卓越貢獻。

據相關的黨史記載,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過去98年來不斷更新,目前已有1186人經考證後被列入名錄中,這些名字代表着一段彌久常新的革命歷史,是一部凝重如山的國家記憶。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安排年輕一代參觀瞻仰。紀念館始建於1956年,2008年正式面向群眾免費開放,筆者當年就是第一次到紀念館參訪。自從開館以來,有關單位就一直在收集南昌起義的參加者名錄,不時更新。

南昌起義當年,為了便於號召民眾支持武裝革命,起義隊伍依舊打着國民革命軍的旗號。按照當時的序列劃分,南昌起義隊伍下轄三個軍。其中第9軍副軍長是朱德,第11軍軍長是葉挺,第20軍軍長是賀龍。

南昌起義的領導機關由中共中央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和「前敵總指揮部」統一領導。前敵委員會下設參謀團和參謀小組,負責全軍(上述三個軍)的調動和政治宣傳工作。前敵總指揮部負責具體的軍事行動。前敵委員會書記是周恩來,委員有李立三、彭湃、惲代英和譚平山。參謀團參謀長是劉伯承,委員有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聶榮臻、賀錦齋和蔡廷鍇。參謀小組的組員包括王一飛、顏昌頤和中央代表張國燾。前敵總指揮部包括代總指揮賀龍和葉挺,總政治主任郭沫若,副主任章伯鈞,秘書長陽翰笙。還有參謀團隨員柯良材、周國淦和溫雪堂。最後,起義軍的南昌衛戍司令由彭幹臣出任。

參予到八一南昌起義的領導人,眾所周知,周恩來是開國後的國務院總理(1949-1976),十大元帥之中,十居其七源出南昌八一: 包括朱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葉劍英;此外還有陳賡、張雲逸和粟裕三員大將。可惜葉挺早逝(1946年,終年50歲),不少人認為他應該也在元帥之列。惲代英也是不世之才,可惜後來因為叛徒出賣,身陷囹圄被殺害,為革命壯烈犧牲(1931年,終年36歲)。他的「獄中詩」或可代表當年參加南昌起義共約2萬名指戰員的豪邁心聲:「浪跡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