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深化內地交流團的國情教育成效

文/梁國強

教育局有「薪火相傳」國情教育系列、姊妹學校計劃、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的內地考察團,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內地交流團在復常後如雨後春筍般舉辦,香港的青少年亦積極參加。究竟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才能深化內地交流團的國教成效?筆者認為可從「情」、「意」、「行」三個角度出發。

「情」「意」「行」強化國教成效  彼此交流撐起友誼小船

首先,透過內地交流團讓青少年建立對國家的「情」,包括對血脈相連人民同胞的感情、對山川河嶽大好河山的欣賞、對歷史文化飲食習俗的吸引。在經過幾天的朝夕相處之後,香港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互相建立情誼,透過委任組長帶領同輩,幫忙從情感上去推動國情教育,相信效果是堅實而長遠的。行程完畢後,可鼓勵兩地學生以微信及其他社交平台繼續交流,撐起彼此的友誼小船,在點滴累積下自然對國家的感情更為深厚,國情教育自然能夠水到渠成。

其次,「意」是指價值觀的認同。內地網絡有個很有趣的詞語叫「三觀」,其實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透過內地交流團,走訪名山大川,其實就是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撫今追昔,當年筆者人生中第一次在火車上經過武漢長江大橋時感受長江的心潮澎湃、第一次站在蘭州中山橋上感受黃河的溫婉平靜但又深邃漫長;那強烈的感受其實是對所有中文中史老師的致敬。走訪紅色景點,是對新中國的認同,例如站在延安的寶塔山上,棗園舊址,才會去真正思考建立新中國的深刻意義,以及認同老一輩先烈的革命理想。走訪現代企業、繁華的城市、步行街,師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改革開放為人民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真切認同國家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用心良苦。

認識校史激發心志  實地學習成就優秀

最後,「行」自然是指學生在參加內地交流團之後,做出的實際行為。最高層次的,一個精彩交流團是能夠改變學生的一生,或許會有那麼一些學生,從此就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此立志、努力,成為國家棟樑。在這個層面去看,每個青少年的交流團都應該要有參訪內地大學的行程,而且不能只是參觀校園,最少都需要去參觀校史館,並且認識該校的最新人文科研成就;就這樣才能真正讓一個個青年學子擴闊眼界、激發心志,從而有着為國家民族,乃至世界人類的追求。

夏寶龍主任最近在「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會致辭,強調港澳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作為香港教育界一員,我們可以看到內地交流團毫無疑問能夠推動國情教育,在過去多年的厚積薄發、終於有了今天百花齊放的精彩局面。我們是衷心希望祖國繁榮富強,而每一次帶團,老師和學生們都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改變、科技網絡不斷的超越和便利。不過,在良好的基礎之上,更加要深化內地交流團的國情教育成效,從「知情意行」四方面,讓香港的學生,透過實地學習,成就更優秀的人生。從而培養更優秀的人才,在「由治及興」的歷史過程中,不斷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