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傳奇人物唐滌生 蜚聲粵港澳的粵劇編劇家

文/關品方

珠海市的唐家灣,出了不少名人,大都姓唐。筆者有中學老師唐東海,在課堂上介紹他的家鄉唐家灣所出人物,其中一位香港人相當熟悉,就是唐滌生。他生於1917年,歿於1959年,英年早逝,享壽只有42歲。

唐滌生是珠海唐家村人,1935年(18歲)入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當年冬天(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掀起學潮(即一二九運動),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唐滌生被推選為罷貨和護校運動委員會主席,表現出個人的領導才幹。他當年是出色的學生領袖,大多數港人都可能不知道。

唐滌生隨後遷居上海。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八一三凇滬保衛戰)。上海淪陷後,唐滌生返回家鄉,與胞弟唐滌棼參加抗日宣傳隊。他們編寫了話劇《漁火》,公演後獲得好評。這是唐滌生從事戲劇創作事業的起點。初步嘗試而取得重大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38年秋,唐滌生加入「覺先聲粵劇團」後,得到著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當年29歲。唐滌生21歲)和馮志芬的指點。抗戰勝利後,唐滌生躋身於粵劇界,聯合一班有志於粵劇的人士,創作出不少富有時代氣息的劇本。

上世紀50年代初,唐滌生來到香港,短短幾年間,事業達到了頂峰階段。他編寫的劇本包括《落霞孤鶩》、《紫釵記》、《帝女花》、《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驚夢》等,廣受觀眾喜愛。特別是《帝女花》一劇,成為重要的粵劇傳統劇目,首屈一指,膾炙人口。街頭巷尾,「落花滿天蔽月光」傳唱一時。

唐滌生勤於筆耕創作,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從《漁火》到《帝女花》,編寫了400多部作品,產量十分驚人。

1959年9月16日,他在香港劇場觀看《再世紅梅記》首演時,因極度興奮,頹然倒在觀眾席上,腦溢血不治逝世,享年42歲。

唐雪卿是唐滌生的堂姐,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影劇名伶。她也是英年早逝,享壽47歲。唐雪卿1908年出生,比較唐滌生年長9歲。她是上世紀30年代名噪上海、香港和廣州的電影明星和粵劇紅伶。唐雪卿出生於上海,讀小學時拜廣東音樂家鄧叔宜為師,很快熟悉了粵劇花旦的唱做功架。中學畢業時,已對花旦角色達到了唱做俱佳、運用自如的境界。其後唐雪卿主演電影默片《悔不當初》的主角,獲得電影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唐雪卿與廣東著名粵劇小生薛覺先一起拍電影、合作演粵劇。經過一年多的銀幕和舞台生涯,他們彼此情投意合,喜結良緣。唐雪卿後來把堂弟唐滌生引進覺先聲粵劇團,薛覺先是唐滌生的堂姐夫。

值得一提的是,粵劇《寒江釣雪》是薛覺先和唐雪卿合作的經典,由南海十三郎作詞,起句「傷心事也,灑不盡前塵影事呀」由薛覺先開腔唱出,就已先聲奪人。當年唐滌生已拜南海十三郎為師。

戰後薛覺先和唐雪卿來香港發展,成立的覺先聲粵劇團以演出《白金龍》一劇名噪滬港穗三地。1954年4月,唐雪卿從香港回廣州定居,參與粵劇的改革工作。可惜她1955年在演出時突感不適,以腦溢血猝逝,其場景和4年後的唐滌生離世大致相同。

薛覺先和馬師曾之間互相有競爭,當年有所謂薛馬爭雄的流譽。唐滌生忠於薛覺先,拒絕為馬師曾的劇目作詞。薛覺先的拍檔之一是白駒榮,女兒白雪仙拜薛覺先為師,以雪字輩追隨唐雪卿。當年任劍輝和白雪仙配合唐滌生,可謂黃金組合,雛鳳清於老鳳聲。到今天,粵劇在廣州和香港兩地已有充分合作交流。廣州是粵劇的發祥地,根基深厚,不用多說。香港的演藝學院有粵劇課程涵蓋不同科目,也是人才輩出。現時的當紅花旦正印,筆者佩服香港的謝曉瑩和廣州的李淑勤。

在筆者的眼中,唐滌生的歷史地位堪與湯顯祖(明朝,1550-1616)和關漢卿(元朝,1234-1300)齊名,將留芳百代,會有高度的評價。他擅長二次創作而青出於藍。例如幽媾的取材,來自聊齋志異和牡丹亭,文辭和曲意皆妙,尤勝原作。相信蒲松齡和湯顯祖再生如果觀賞到,也必擊節讚嘆。

柳夢梅詩白:桃花庵觀湧雲霞,芍藥煙籠太守家。是誰檀匣藏小軸,夜雨挑燈細看查。(這是看畫。)然後是柳夢梅和杜麗娘合唱小曲(雙星恨):好似月裏仙降凡塵,佢輕弄絳紗,輕弄絳紗。莫非冷煙閉月華,她雨中竟自迷途,迷途錯歸家。我寄寓、寄寓在柳蔭下,悲風霜乞片瓦。我非關有意、有意苦追查,夜半荒齋欠奉茶,你莫借西廂送藥茶,我借盞秋燈你小心歸去吧。嘆息我命如霧裏花,杜麗娘未有家,泣孤寡。莫非天仙姐姐你愛我瀟灑?偷偷降落柳生衙。可惜我一介潦倒、潦倒嘅寒儒,怕有偏差。既屬有夢註佳話,當管不了月夜、月夜扣奔君家。我慕君風華,我愛君風華,盼君泣月下。屈居柳蔭受霧雨打,盼蝶媒活了解語花。

柳夢梅和杜麗娘幽媾之後,唱出《白頭吟》一段:痴心經已贈君,休要怒碎情芽。麗娘心千般痛呀,請對奴笑番嚇。嗟我冰雪身,都已經硬化,似易散嘅雲霞,不堪提往事,真難言說話。借燈謎,我願君你權度嚇。燈已滅,緣已絕,待等君來臨綉穴,如今都仍是半明滅。妾長眠柳蔭,蓋面憑絳紗,在梅林夜聽秋雨,任由它飄飄向墓灑,一壞冷土是我家,風吹雨打。

小曲的選擇也是一絕。「雙星恨」和「白頭吟」,情景意境,天衣無縫。筆者行文至此,衷心期待在粵劇研究方面有不世之才發掘和傳揚唐滌生,就如同在崑曲方面有白先勇之於湯顯祖。

香港特區在文化方面其實真是大有可為。單是粵劇已有好成績、好故事。戲曲中心是極好的場地,關鍵是怎樣能夠真正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優勢。行文至此,不可無詩: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青出於藍勝於藍,若不採擷便飄零。

期待香港從事粵劇的藝術家們,例如高志森導演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們都是極有誠意、愛國愛港、為推廣演藝文化戮力前行的一群,令人可敬。在這方面,筆者認為不論以各種不同的東西方藝術形式綜合推廣發展,都應該注意,充分鼓勵,全心贊助,文明互鑒,不負老一輩粵劇演藝泰斗辛苦耕耘創立的成果,不負薛覺先、馬師曾、唐滌生、唐雪卿、紅線女、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靚次伯等名家奠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