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當地人以他為傲

文/關品方

廣州市是廣東省的省會,到處都有近代歷史名人的足跡。其中包括出生於現時劃入到廣州市荔灣區的詹天佑,那裏有他的故居。筆者早前曾經去瞻仰過。

詹天佑(1861-1919)祖籍江西上饒,祖父為了方便後代參加鄉試遷居到當年的廣州府南海縣,詹天佑出生在現時荔灣區恩寧路一座西關大屋,即今天的詹天佑故居紀念館。該館隱於鬧市,20年前(2005年)正式開放。紀念館南側是依照歷史舊貌恢復的詹天佑家居廳堂,北側有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紀念館,和廣州市第一中學附屬詹天佑小學相連。正前方有一個少年詹天佑的雕塑,更復刻了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人字型的微縮景觀。

1872年,詹天佑年僅11歲,成為近代中國首批官派遠赴美國留學的成員。1878年詹天佑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耶魯大學,1881年以土木工程系鐵路工程專業畢業。同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學生,詹天佑回國。

當年清政府封建古舊的勢力相當頑固,留美歸來的青年被視為異端,築建鐵路更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因此,詹天佑回國之後並無用武之地,只在福州船政局學習了三年,期間考取了輪船駕駛執照並當上學堂教習。1884年(23歲)他雖被張之洞賞識調回廣州,只在黃埔長洲島廣東博學館(後改為廣東水陸師學堂)擔任英文老師,也是學非所用,直到1888年。四年間他利用閒暇修繕了詹氏六代家譜,從先祖的事跡中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歸納為12個字:忠誠國家,艱苦創業,樂於助人。

隨着洋務運動的開展,詹天佑在美國9年所學終於沒有白費。當時是19世紀末,列強爭相在中國投資修築鐵路。洋務運動以來,逐步有萍鄉煤礦、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總稱「漢冶萍」。1888年,清朝終於醒悟,批准建築從北京到張家口的中國第一條鐵路,詹天佑銜命建造。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紛紛掠奪中國鐵路的建造權和運營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詹天佑克服困難,開拓創新,成為中國鐵路自強的先驅。紀念館內有詹天佑的一句名言:「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從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開始,詹天佑專注鐵路工作31年,直到他逝世(終年58歲)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他發揮所學,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竭力組織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連接山海關內外的津蘆,繼而萍醴、潮汕、滬嘉、滬寧、津浦、洛潼等鐵路建設;主持修建新易、張綏、川漢、粵漢等鐵路;督辦連接漢粵川鐵路的湘鄂段。以上的一切,奠定了中國近現代鐵路工程基礎,開拓了中國早期鐵路網絡,健全了全國鐵路規章制度,盡最大能力在鐵路事業維護了中國的主權,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鐵路業界的敬重。

交通運輸以鐵路為骨架,如果沒有詹天佑作為鐵路先驅的工作成績從而奠定了中國鐵路網絡的根基,其後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和長達14年的抗日持久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根本無從談起。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內保留了唯一的一張京張鐵路標準圖,由詹天佑的留美同學和同事梁普照的後人捐贈,十分珍貴。詹天佑在鐵路建造的歷史貢獻包括創新性的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鐵路(轉軌),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為了解決開鑿隧道施工難度大、耗費多、時間長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的解決方案,其原理現時修建鐵路時仍然用得上。京張鐵路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從設計到竣工,整個修築過程總共花了693萬兩白銀,遠少於最初預估的數額。這一成就,當年震動中外。用現在的語言來描述,在工程設計、建造過程、策劃統籌、監工驗收、財務控制以及品質管理等方面,都已經具有現代化的、前瞻性的理解和實踐。京張鐵路的重要性是: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此外,詹天佑還引進了改良為以他命名的「天佑鈎」設計,是火車的車卡之間的連接系統,其原理現時仍然用得上。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自從開放以來,不少全世界各地從事鐵路事業的工程師都來到這裏瞻仰。據統計,2023年的參觀人數就超過12萬人次,差不多每天都有外國訪客到來。直到今天,詹天佑發明的氣壓沉箱法,受地質條件制約,運用難度依然很大,但詹天佑當年就已經能夠掌握,非常了不起。他受到全球的鐵路專家們近乎崇拜的超然地位,是名副其實,不是誇張渲染。現時在高鐵以至磁浮列車研發製造方面,鐵路從業員都以詹天佑為楷模。

當年因為修建京張鐵路有功,詹天佑獲賞白銀2000兩,但他全部用作打造178面獎牌,頒發給工程參與者作為紀念。詹天佑兩個兒子曾經一起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但詹天佑主動將名額讓給更有需要的年輕人,自籌學費供兩個兒子出國留學。

筆者當天專程來到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撫今追昔,緬懷偉人。在內地,詹天佑是一個家傳戶曉的名字。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小學生都曾經在教科書上讀過一篇名為詹天佑的課文,裏面講述了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故事細節,都知道他有很多卓絕的成績:在我國首次使用氣壓沉箱法修築橋墩,率先將珍氏自動掛鈎引入中國而且銳意改良一直沿用至今。他加入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成為首個中國籍會員。詹天佑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是我國民族鐵路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詹天佑來自現時的廣州西關,但他不是「西關大少」紈絝子弟的形象。他藏身在如今人來人往的永慶坊之中,寄寓在萬家燈火平民百姓的心中。筆者認為,香港特區的中小學課本可以參考內地的教科書,嘗試擷取相關課文引進為範文或參考讀物。筆者(和朋友們)樂意建議近現代中國為了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有過傑出貢獻的100位人物,向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介紹。年輕人學習歷史,關鍵是要從這些人傑的故事之中吸取養分,取得靈感,志存高遠,立己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