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育兒方式也要跟上潮流?
文/馮沛賢
近年來,學童自殺個案日益頻繁,這一情況令人深感憂慮。最近立法會文檔顯示,過去10年間本港學生自殺死亡人數增加近兩倍,2023年更達到32宗的逾10年高位,是令人擔憂的趨勢,且有調查指出,有6.9%的受訪學生曾出現自殺行為。學童自殺問題,多源於學校及家庭壓力等因素,然而,這並非是完全不可避免的,通過適當運用家庭教育等措施,有望最大程度地減少此類悲劇的發生。
中文大學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本港6歲至17歲的學生中,24.4%的受訪學生受精神疾病困擾,其中6.1%患有焦慮症,5.4%患有抑鬱症。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有6.9%的受訪學生在2023年曾出現自殺行為,其中1.1%曾企圖自殺。導致學生精神疾病困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對於學童而言,家庭和學校無疑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以及學校的學習壓力、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都會隨時影響子女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在幼齡學童中,常見的不願上學問題,往往是因為他們對離開父母感到不安。如果父母採用欺騙的方式,如像有些家長對孩子說只是在學校一會兒,父母很快會來接送,但實際上每次上學都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這與孩子所理解的「一會兒」相差甚遠,就會讓子女產生不安感,長期如此容易導致焦慮情緒。
許多家長常常會將自己幼時的經驗直接沿用到現今的育兒方法上,這並非他們故意為之,而是因為他們確實不了解現代教育理念,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如何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孩子的特點來教育子女,這也凸顯了家庭教育培訓的重要性。
以孩子上學的例子來說,若家長能在子女上學前,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父母需要工作,而子女的任務是上學,讓孩子明白各自的角色和責任。同時告訴孩子,當他們在學校遇到任何問題時,可以隨時致電父母,父母會在最快的時間趕到學校,因為父母非常關心和緊張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子女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理解上學的必要性,並且坦誠地解釋上學所需的時間,使孩子對自己在學校的時間以及父母來接送的時間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從而建立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互信和安全感,取代以往那種瞞騙的教育方式。如今的孩子獲取資訊的管道眾多,理解能力也比過去的孩子更強,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家長所傳達的資訊,只要家長採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就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
學童自殺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社會問題,它不僅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傷痛,也讓整個社會為之惋惜。為了減少學童自殺事件的發生,學校及地區關愛隊應積極行動起來,多舉辦家庭教育的培訓課程。這些課程即使課時不長,但只要能夠提供實用、及時的教育資訊,如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親子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方法等,就很有可能幫助家長提升教育能力,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引導和關愛孩子,隨時有可能挽救一條學童的性命。
此外,學校也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其納入日常教學體系,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及時發現並解決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屯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屯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