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明日大嶼成明日黃花

文/黎岩

面對千億財政赤字下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正在進行廣泛諮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多番表示,當局因應財赤必然要考慮開源節流,以在短期內盡快消弭赤字,達致量入為出的財政平衡。因此,除進一步控制政府經常開支增幅外,將檢視政府工程的輕重緩急,並確定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會優先獲得資源。毫無疑問,當年就風險猶存爭議頗大的「明日大嶼願景」,在經濟逆周期中,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品,明日大嶼顯然已經成為明日黃花,至少,「願景」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願景」。

2018年,政府提出填海造地開發交椅洲、喜靈洲的一帶水域,建設人工島。發展局在2019年3月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提交申請撥款,研究期為2019年中至2023年,需時42個月,研究費用為5億5040萬。研究撥款於2019年5月25日獲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後來因應2019新冠疫情而推遲立法會選舉,立法會會期延長一年,政府把撥款申請再次呈交財務委員會,並於2020年12月4日獲通過。初步決定,填海工作會在2027年開始,預計2至3年時間會有第一組土地可以建屋,2034年可以入伙。

現屆政府《2024施政報告》中提出年底前啟動交椅洲填海環評程式,目標2026年完成審批。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政府爭取於2027年啟動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目前主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權威的研究結論是,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可滿足香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需求。大面積已平整待土地,比起零碎的棕地和改劃地等選項,可較容易作整體長遠規劃。人工島可作為繼中區及九龍東之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總面積。且明日大嶼若能真正上馬,將直接衝擊固化利益藩籬,能倒逼新界「地主」不再捂地,加快土地發展,以避免在明日大嶼真正推出賣地或樓盤落成後出現的競爭,從而帶動北部持續發展,推動與大灣區融合發展。

政府2019年樂觀地估算,按2018年9月價格,「明日大嶼」首階段工程總造價初步估算約為6,240億港元,其中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基建工程造價約為2,560億元。6240億元成本會分10至15年攤分,即每年約400至500億元。至於全新運輸走廊的總工程造價,則約為港幣2,730億元。由於投資攤分15年,因此在此期間每年相關開支不到本地生產總值的1.5%,不會對財政構成壓力。且預期新填地塊出售受益可達10000億元,完全有得計,有得做。「明日大嶼」首階段位於交椅洲的填海工程完成後,能提供15至26萬單位,其中七成(即10萬5千至18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最終整個專案能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可容納70至110萬人。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正當當局雄心勃勃推動落實有關計劃之際,三年疫情以及全球產業結構的變革,及由此帶來的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等諸多因素制約,香港特區也在時隔多年之後再度迎來了財政赤字而且高達千億。雖則未來極有希望消弭赤字,但需要開源節流,需要量入為出,於是乎,基建開支的輕重緩急就成為當局節流的優先選項。

評級機構惠譽就指,特區政府近年對基建相關開支愈來愈進取,經常性開支亦難大幅削減,估計至少要四至五年方能「滅赤」。當然,香港財赤必然會從高位回落,暫時不擔心財政儲備會「乾塘」;而惠譽的評級亦未見對信用狀況構成即時的負面影響,原因之一是整體融資狀況強勁,「短期沒有下調評級的壓力」,這意味着資本市場對香港特區財政穩健仍保持高度信心,畢竟,香港背後的最大靠山祖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以說,短期的財赤對於香港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而言,並非洪水猛獸般令人生畏。

陳茂波解畫道,當局亦會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並調整推行時間。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會優先獲投入資源;當局亦會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利用市場資金推動這些基建項目發展。另外,個別資助計劃所涉及的開支增幅,對政府財政構成顯著的長遠壓力,這些計劃的運作模式無可避免需要檢視。凡此種種,都在於積極應對財赤並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消除赤字。

總而言之,當年壯志雄心的明日大嶼(後又稱交椅州人工島發展計劃),甚至已經規劃成互為倚角的三個人工島,各自側重發展商業中心、豪宅片區及公營房屋片區,預期將會安置約百萬人口的新離島,面對巨額的財政赤字以及新形勢下融合發展的客觀需要,即配合先北都後填海的戰略發展理念,終於不得不放慢人工填海造地的步伐,甚至不得不擱置有關發展計劃。

交椅洲填海造地發展計劃在樓市低迷的客觀環境中,顯然不能樂觀地預期填海造出來的地能夠賣個好價錢,也不能預期發展商等私人資本會積極參與。既然庫房緊絀,不可能貸款買未來,那麼放緩步伐或暫時擱置,顯然已成為理性務實的必然選擇。縱然明日大嶼已成為明日黃花,倘若假以時日,香港人口持續增加並邁向千萬人口級的國際大都市,土地拓展需求殷切,再謀開發亦未為遲,彼時的明日黃花或再度盛開綻放亦全有可能。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