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為建「雙循環金融強國」作準備

文/李紹基

近年來,中國在外交、軍事、高科技、航天航空等領域發展迅速,與美西方國家的差距日益縮小,甚至有反超之勢。中國的產業優勢和供應鏈完備性愈發明顯,美西方能夠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手段也越來越少。在防衛方面,中國在海域近1000至2000公里範圍內(包括台海)和第一、第二島鏈,已能有效應對美西方的壓制。同時,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倡議和組織,越來越得到南方國家的支持和擁護。內循環的大項目和寬鬆財政措施如猛虎出籠,中國的優勢越來越顯著。

然而,美西方通過關稅限制、市場壁壘,特別是利用「美元霸權」及強大的金融體系、機制和政策,不斷收割世界,壓制中國。人民幣(或/及其他國家貨幣)持續貶值,中國的「出口市場」和「供應鏈」面臨極大挑戰。短短兩三年間,中國國民總產值佔美國的比例由七成以上急跌至六成以下,工業產值佔全球的比例也從35%下滑至32%以下。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明確表示要通過「暴力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再次偉大」。

新一屆美國政府還可能大力推廣「加密貨幣」,使美元和加密貨幣都在其操控之下,進一步控制「世界金融」和「世界貨幣市場」,加強美國對「世界貨幣」的「印鈔權」,以「強美元」推動美元資產暴升,收割世界。甚至不排除美國國會內的「反華激進派」會提出進一步「金融制裁」香港,壓縮中國的金融空間和能力。事實上,中國和世界都面臨着「大變局」,未來的「金融戰」、經濟戰、產業戰、供應鏈戰、高科技戰已無可避免。

幸運的是,中央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了「境內外雙循環」理論構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依據中央理論構建,利用香港、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多種貨幣和產業優勢,為將來的「金融戰」作好準備,完成「金融基建」,並在目前不敗的基礎上,爭取中國的「必勝優勢」,使國民產值(GDP)翻番。

基建建議的核心是:完成國家在香港金融基建上的「四金一行一城三局」。理論原則是:在岸為本,離岸為用,雙循環驅動互補,建設金融強國圈。

一是設立「中央平準基金」,主要發展香港、內地和世界的「友岸」資本市場。按照中央規定,批准「友岸」資本市場的名單,所有「友岸」資本市場必須可以用離岸人民幣計價,允許中資金融企業深度參與,允許中資參股、控股或者獨資持有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同時,還有一系列的稅務、會計、法律和市場透明度的要求,使中國可以不斷擴大外循環金融市場的規模。參與的友岸資本市場必須精挑細選,成熟一個做一個,目標應包括東盟、中東、非洲和南美洲等南方國家中運作良好的「友岸」城市。這類投資當然會有風險管理的指標和規模,保證風險可控,收益提升,甚至能夠按照交易投資額度和規模,提供抵押品,如黃金、土地、各類收益和產權等。

二是設立「帶路控股基金」,持有基金投資的港口、基建和全球發展的「友岸」特區和城市。通過控股基金下面的項目基金,持有不同的項目,包括與國家發改委統籌管理下的企業集團等簽訂「管理協議」,並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以債券或者股權、股本等形式融資。所在地國也可以用土地、港口、交通基建等,在合適安排或/及時機下入股,共享收益和共擔風險。富裕的中東等「友岸」國家,亦可投資入股或/及控股。該基金不僅可以在香港資本市場買賣、抵押,提供「流動性」,還可造出「市場價格」,使「回報和風險」可以計算。各方的投資者都能夠擁有「退出機制」和「中途加入機制」,使「收購合併」、「清盤整理」、「轉售股權」成為市場行為。這有助於中國建立外循環的「金融資本市場圈」,驅動香港成為「南方國家」的「經濟金融首都」,為世界人民帶來更大的幸福和良好的經濟管治及運作。

「帶路控股基金」的運作和安排,將一個「國家發展策略」變為一個投資經濟金融的「商業運作模式」,推動廣泛參與。成立或融資全球最大集團公司,包括國際城市管理、紀律部隊服務、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地產、國際高鐵、電力集團等,基本上由中國控股,推動中國的服務、設備和產品出口,完成長遠互利互動的關係。

過去早已有類似「一帶一路基金」的構想,希望引入更多官方及私人的投資,卻未能成功。但這個基金成功機會很高,主要原因在於:初期由中國「帶路控股基金」保底出資,每個港口或項目成立「單個基金」,各有具經驗的管理公司簽約管理,使投資有明確的項目、明確的基金投資風險和預計回報等。標的項目有清楚的法律保障,基金可以在市場「買賣套現」(可設立莊家),甚至每個項目各有明確的「抵押品」和「擔保」等。當運作走向順暢,風險和收益比較明確的時候,市場自然會比較容易接受,更多的投資者就會樂意參加。這也是一般「風險投資基金」的發展過程和規律。

三是設立「大灣區科技基金」,利用香港和灣區的高等學府,吸納全世界的科技人才,包括華裔和非華裔。在全世界推動以中文為考試媒介的「高考」,開辦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高等和中等教育,為吸收全世界人才做「基礎鋪墊」,有利於建立世界的中文資料庫。在全世界建立真正的「語言共同體」、「知識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最後形成「命運共同體」。

四是設立「中央離岸金融機構基金」,投資在香港的國家控股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再保險、基金、證券、託管、租賃、信託、退休管理、財富管理、特殊資產管理(包括可收購不良資產,做莊家等)等公司,為外循環建立金融強國安排基礎設施作準備。中國的金融機構要向全世界發展,困難大,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人才和隊伍;風險大,因為美西方也會採取打壓措施。所以,充足準備和堅強的內外循環「金融基建」萬分重要。不過,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香港和上海也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中國是同時擁有歷史悠久的「多種不同貨幣」的國家(至少包括:在岸/離岸人民幣、港幣、澳門幣等)。中國的「貨幣科技化」和「數碼化」也稍領先,還有正在準備的「穩定幣」等,綜合運用,優勢無可比擬。加上歷年的貿易盈餘、龐大的外匯儲備能力、龐大供應貨品和服務的能力,是中國各種貨幣的有力支持。

人民銀行可成立香港分行或/及離岸貨幣管理局,發行離岸人民幣,並加強管理。離岸人民幣可以無需按照在岸人民幣的相關利率、匯率、財稅政策,自行發揮外循環的優勢,建立具優勢的「金融強國」。面對美元和其他國際貨幣的匯率和利率周期(及侵擾),採取適當的「對策」。有關基金發債的總規模大概在180萬億元離岸人民幣。

同時,設立中央風險管理局,配合人民銀行,保證不會因為印發離岸人民幣引發通貨膨脹。「中央風險管理局」需要按照設立的目標,提供「深入的分析」、「科學的調查」、「系統的推論」和「廣泛收集意見」,包括全世界範圍的意見,製作有關的「風險評估」和「化解預案」。

此外,在香港設立「金融城」(大約15至30平方公里左右),經全國人大或國務院授權,並且給予一定的有利政策和安排。主要是容許這些金融機構代表坐在這個「金融城」的行政會議裏面,制定法律和推動對「外循環金融」有利的監管及政策。「金融城」的理念,有一半正是上世紀80年代確定香港回歸之前的「管治模式」:由銀行和行業協會等組成的行政會議,主導經濟和金融各方面的發展,使得香港成為世界的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的中心。今天建議的「金融城」「管治模式」,只不過功能更強、世界覆蓋更大、布局更深遠、規劃和市場運作結合得更好、營運更加精煉集中、更加結合世界成功的模式,包括「紐約市模式」。

在「金融城」之內的運作和立法,可以得到更快捷和更精簡,更加針對和精準,並可無需經過香港特區冗長的程序。當「金融城」運作更加成熟的時候,不應排除可以參考美國金融中心紐約市的司法安排,能起到「長臂管轄」的功能,保證公平和「友岸國家」的權益不受侵犯,強化離岸人民幣作為「世界公共財」、「公共資源」的地位。

在這個「金融城」,也可以撥地給予世界不同國家(特別是友岸的)設立銀行和金融機構,包括監管機構,也設立中央風險管理局。「金融城」也可以設立諮詢架構吸納不同國家金融精英和監管代表,加強「金融城」的國際運作和覆蓋,配合平準基金的發展。內地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大企業集團和大集體所有制機構,也可以按照中央規定參與,要有計劃地不斷加強他們財富管理和投資的管理機制和能力,參與世界金融,為人民創造財富和幸福。

設立「中央登記認證局」,將來成功註冊的個人、機構及企業,可以通過網上的平台,參與香港為交易基地(或總部)的離岸資本市場。配合中央平準基金核准的資本市場,可不斷擴充不同市場的買賣、產品和服務。

建立「中央註冊認證局」,發展和接受大灣區和全世界的投資者,投資者通過電子平台進行投資和在資本市場買賣,並且享受費用低廉、安全、合規、私密、買賣即時和快捷便利的戶口及託管等各項金融服務。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中美之間的競爭,最後必然牽涉「金融戰」,更不排除美國有可能會對香港發動「金融制裁」。預早準備,完善國家,特別是外循環的「金融基建」,有步驟地加快加深「金融圈」和友岸資本市場的擴大,是應對美西方發動的金融戰不可缺少的準備和安排。香港是真真正正的自由城,資金自由進出,優勢極其明顯。

(作者系交通銀行信託有限公司原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