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多圖)組裝合成負壓隔離病房功成身退 源栢樑:可惜亦不可惜

【點新聞報道】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方同心,努力抗疫。香港相關醫療工程業界亦站出來,攜手合作建立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現如今,市民生活復常,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也即將功成身退,全面拆除,但其展現出的創新工程技術已成為香港乃至世界抗疫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體現了香港公共衞生應急能力方面的巨大提升,並為未來應對新發傳染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全面拆除。(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疫情下的靈光一閃

2020年2月份,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英國醫療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源栢樑及其團隊了解到內地火神山隔離設施建成,並由此受到啟發,嘗試結合自己應對「沙士」的經驗研製隔離病房。雖然可以獲得的資料並不多,但在同年5月,香港工程業界仍群策群力,想到用政府當時正大力推動的「組裝合成」的方法,並僅用4個月時間就建造出全球首例、媲美醫院規格的負壓隔離病房,有效提供紓緩當時醫療系統基建壓力的方法。在疫情期間,該負壓隔離病房曾被借用往位於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內改裝成的社區治療設施應用,為有需要急救危重患者提供適切的場所。其後隨着疫情逐步消退,裝置被遷移至九龍灣「零碳天地」向公眾展示。模組於2025年完成公眾展覽後,部分組件將會被回收,作進一步研究等用途。

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全面拆除。(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抽風量多、送風量少,製造向病房入流的方向。(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回憶負壓隔離病房靈感的誕生和研製過程,源栢樑感慨萬千,他表示,2003年沙士在香港爆發,面對突如期來的衝擊,當時需要十分快速地改裝醫院成為隔離病房。有一晚,正在回家路上的他接到了正在前線抗疫的高永文醫生的電話,急需相當數量的隔離病房,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到在普通病房加裝抽氣扇,形成負氣流的簡單隔離設施去應付疫情。而經過沙士一役,他有感必須要居安思危,所以在2020年新冠疫情未大規模肆虐香港之前,就在想如何先做好準備。而某天他在與同事喝茶的時候,便靈光一閃,想出了「組裝合成」的方法,最終集腋成裘,做出了這個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

某天他在與同事喝茶的時候,便靈光一閃,想出了「組裝合成」的方法。(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並不是簡單的方艙」

源栢樑介紹,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並不是簡單的方艙,其有雙重門的設計,每次僅能開啟一道門,並通過工程手段,製造氣流控制,抽風量多、送風量少,製造向病房入流的方向,阻止病房內不潔的空氣流出室外,並運用送進來的風稀釋病房內空氣。他形容這個病房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該項目採用先進的「組裝合成」(MiC)建造技術,以貨櫃為單元,每個病房成本約200萬港元,建造周期僅需約一個月,工期可以縮短30%-50%。MiC技術允許近八成的工序在工廠預製完成,再運至現場快速組裝和調試,顯著縮短了建造時間,並確保了工程質量。經嚴格的醫療測試和演習驗證,這些病房能提供高效的負壓隔離環境,有效阻斷高傳染性病原體的傳播。項目採用先進的MiC建造技術配以「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的兩種現代建築方法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建築效率、質量和可持續性。而隔離病房設計的特點是不需外置大量風喉等的中央空調系統支援,以MiMEP內藏的通風空調自給自足形成所需的空氣流向設計,得以有效控制感染。

MiMEP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的特點。(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該項目採用先進的「組裝合成」(MiC)建造技術。(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該項目採用先進的「組裝合成」(MiC)建造技術。(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此項目展現了香港工程界的專業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在危機時刻的快速應孌能力,更為全球應對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範例,不僅體現了香港在應對危機時的韌性和靈活性,更彰顯了跨界協作的巨大應變能力。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

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全面拆除。(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可惜亦不可惜」

提及組裝合成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功成身退,源栢樑的不捨之情湧上心頭。他表示,這個決定「可惜亦不可惜」。組裝合成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的成功,證明了工程創新在應對公共衞生挑戰中的關鍵作用。該負壓隔離病房現今完成歷史使命,但這並非終點,而是迎接新的開始,這個經驗不僅限於疫情防控,更為應對未來各種潛在的健康威脅提供寶貴的借鑒。日後團隊需要繼續投入研發及更新設計方案,提升應急醫療基礎設施的快速部署能力,支援構建更具韌性的公共衞生體系,更好保障社會的健康和安全。同時,他也希望,可以就應用高科技在工程設計同建造,帶動工程業界環境革新,幫助吸引年青人入行及留住人才。

全球首個組裝合成快速建造的高規格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全面拆除。(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