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南湯圓北水餃 習俗起源話你知

【點新聞報道】今日(21日)17時20分將迎來冬至節氣。結合往年冬至的具體時間來看,今年是128年來最早的冬至。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這一天,南北方的飲食習俗大相徑庭。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習慣食餃子,而長江以南則偏愛食湯圓。這一有趣的差異背後,蘊含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北吃餃子,紀念醫聖張仲景。(新華社資料圖片)

北吃餃子:紀念醫聖張仲景

北方吃餃子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到百姓因寒冷而耳朵凍傷,便用羊肉、辣椒等驅寒食材熬製成湯,再包裹進麵皮中,做成類似耳朵形狀的小食——「祛寒嬌耳湯」,分給鄉親們食用,幫人們治癒了凍瘡。從此,每年冬至,北方人便模仿張仲景製作餃子,以紀念其恩德。民間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此外,餃子外形像元寶,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從地域特徵的角度來說,北方氣候乾冷,宜種植小麥,所以麵食居多。相較於南方較為溫和濕冷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在古代沒有製暖的環境下就顯得沒那麼美好了。溫度往往都到了零下。唐朝詩人杜甫曾寫道:「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白居易則寫道:「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托孟光。」感嘆歲月如梭,因身處寒冷冬至而更覺自己已屆老年,情緒消沉。因而在北方,在冬至的這一天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熱餃子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南吃湯圓:寓意團圓

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則源於對團圓的期盼,湯圓象徵着家庭和睦與團圓完整。因為冬至過後離新年就不遠了,古時就有「冬至大過年」的講法。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俗語,認為冬至吃湯圓能為家庭帶來幸福美滿。據悉,湯圓起源於宋朝。是當時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興起的一種特別小吃。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湯圓,又稱「圓子」,種類繁多,比如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等。因南方多種植水稻,湯圓的發明也是一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產物。

湯圓也常常出現在宋代文人的筆下。明末文學家張岱因喜食湯圓,就在其《夜航船》中寫道:「周公作湯糰」,將湯圓的發明歸功到了距今近三千年的周天子身上。宋代詩人周必曾專為湯圓寫詩:《元宵煮浮圓子》,這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描述水煮湯圓的詩歌。

(點新聞記者報道)

相關報道:

天文台:周六冬至低見14度 平安夜聖誕節早上清涼

冬至團圓飯3餐廳推介 琵琶乳豬/乾邑龍蝦湯/乞兒雞任你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