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觀點|「一簽多行」是機遇亦是考驗 須為「一周一行」打好基礎

文/鄧飛

中央再次推出惠港政策,允許深圳戶籍居民及持有居住證的居民,可以申請簽注,一年內不限次數來港,每次逗留不多於7天。「一簽多行」不但能鼓勵旅客南下消費,提振產業,刺激經濟,而且能真正實現「雙向奔赴」,推動港深居民自由往來,實現互惠共贏。

「一簽多行」剛推出,就頗具成效。單是上周六,即「一簽多行」實施後的首個周末,當日訪港的內地旅客約14.5萬人次,較11月周末日均旅客數量上升28.5%。有傳媒更加引述本地商家,稱平時門店在大約下午3點到4點,能銷售大概500到800個酥餅,當日銷量激增,有望短時間達到1500到2000個酥餅,成績驚人。

考慮到深圳不單只人均GDP達到19.5萬人民幣,而且是大灣區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約1779萬人,當中14—35歲青年佔45.66%,有801.9萬人,意味着本地商戶即將面對一個與本地市場規模相若的市場,一年內多次往返香港,實際和潛在客戶的增幅都非常可觀。

事實上,中央是香港特區的堅實後盾,為香港經濟繁榮提供持續的動力。自新冠疫情結束以來,中央惠港政策可謂接踵而來,當中包括擴大自由行城市、增加內地旅客在港消費的免稅額、提升京港滬港高鐵動臥列車服務等等。

而對香港而言,「一簽多行」除了是發展契機之外,也是治理考驗。相比過往其他擴大旅客數量的措施,恢復「一簽多行」是迄今為止最具影響力的政策,單是首個周末,就足以令旅客數目上升接近三成。要知道,「一簽多行」並非首次實行,特區政府曾一度因遊客人數增加、水貨客等問題,向中央請求改為「一周一行」。如今再次推行,必定會吸引各方再次關注本港的旅客承載能力。政府理應定時研判局勢,做好適當分流,避免旅客過於集中,引起居民不必要的反感。舉例來說,可按情況提供接駁巴士進行疏導,延長關口的服務時間,以至可以考慮增加通宵關口的數量等等。

與此同時,各行各業亦要藉機轉型升級,切記旅客消費模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港元匯價偏高,很難再會出現過往大量購買奢侈品的特殊情況。既然「賺快錢」的機會結束,新時代更加講求實事求是,穩打穩紮,提升產品和服務質素。以旅遊為例,業界可以開發更多具本地特色的旅遊產品,甚至結合酒店、業界推出套票優惠,降低價格,鼓勵旅客留港過夜。

還記得施政報告提及,向中央建議擴大「一周一行」到大灣區城市。換言之,中央仍然有空間推出更多惠港政策,帶動香港經濟,倘若香港能夠證明自身條件足以應對「一簽多行」的旅客數目,落實擴大「一周一行」也是早晚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訪港旅客數字最終突破至疫情前的最高水平,政府反而要考慮改變策略,調配資源,鼓勵市民留港消費,例如,串聯或資助業界舉辦更多本地消費大獎賞等活動,避免民生區店舖的經營環境日益式微。

總的來說,本次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再次突顯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特區政府以至社會各界必須加以善用,發揮政策的最大功效。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