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籌建新醫學院 公眾樂見其成

文/蔣湖

有關香港要不要建第三所醫學院以及如何建的話題,漸成熱點。今年8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一個場合公開表示,特區政府正考慮從多維度變革填補香港醫生短缺,包括增加本地醫生培訓培育、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等,也在正考慮建設第三所醫學院。今天特首李家超在答記者問時,亦對這個話題有正面回應。

醫生資源不足已是香港的社會問題。香港擁有國際化的高水準醫療團隊和高效率醫療服務體系,各項醫療健康指標與醫療效率評分領先全球,但香港醫生與人口比率卻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最低。截至2024年3月31日,香港有16459名註冊醫生,以全港750萬人口計算,每一千人口只有2.16名醫生。而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是每千人醫生數量為3.5名,美國為2.6,日本2.4,歐洲國家多在3以上,奧地利最高,達5.2。

除醫生人數少外,香港還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據2020年底數據,本港所有正式註冊醫生中,在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工作的只有四成,但公營醫療系統卻承擔了全港近九成服務需求,另一半多則在私立醫療機構執業。以不到半數醫生數,要處理近全香港九成病案,可見公立系統醫生日常工作量之繁重。

本港今年發生了二宗插錯喉醫療事故:一宗發生於10月,東區醫院一位76歲病人被插錯鼻胃喉;另一宗發生在6月,伊利沙伯醫院一位61歲男病人兩日後才發現喉管誤插入支氣管內。管理再好的醫院也不能百分百杜絕事故發生,這兩件事故的共通性在於,都有實習醫生涉及。表面看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實習醫生的不當操作,醫院或有對實習醫生的培訓和管理不夠,但醫生人數不夠、公立醫院醫生工作負擔較重,應該也是事故的原因之一。

香港醫療體制的運行其實相當高效,不過醫療資源不足早已是公眾普遍認知。因此,加大醫療教育投入、籌辦新醫學院增加醫生供給,漸成社會共識。據稱港科大、理大等均有申辦醫學院的計劃。如果公意都支持建,那麼怎麼建就成了核心。

此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林順潮就建議,可參考新加坡建立醫學院的模式。新加坡人口結構與香港相似,人口約為604萬,擁有三間醫學院。第一家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成立於1905年,一直提供5年制英式醫學學士學位課程。第二家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於2005年共同建立,提供4年制美式醫學博士學位課程,要求入學前必須有大學學位。第三家2013年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合作成立,提供5年制英式醫學學士學位課程。林順潮建議引入英美等地的大學醫學院合辦課程,為本地大學提供國際醫學教學資源。

而港科大方面對如何辦醫學院亦有思考。上個月黃仁勳來港科大接受榮譽博士學位,在之後的「爐邊談話」中,作為主持人的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就直接向黃仁勳發問,對該校構思中的新醫學院有何建議。黃仁勳直言港科大的專長是在科技、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而世界上幾乎所有醫學院都是從一家醫院開始,(在醫學體系成熟建立後)才嘗試將人工智能和技術融入其中,通常會遇到對科技的懷疑和不信任。黃仁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忠告說,如果第三間醫學院由港科大設立,應該一開始就擁抱科技。這也引起了支持在港科大設立醫學院的論者認為,應該興建一所擁抱科技的「創新型醫學院」。

第三所醫學院該怎麼辦,目前還有待社會各方有識之士深入論證,還有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不過在一些基本問題上,至少可以先展開討論。比如在學生來源和培養方式上採取英國還是美國模式。英美兩國臨床醫學教育差別很大,在英國要想報讀醫學士課程,要先憑高中學術成績申報醫學院,攻讀醫學本科專業一般需要5年時間(牛津、劍橋為6年),若要成為醫學相關博士,還要花更多時間在研究室。而美國大學本科不設醫學專業,如學生希望畢業後進入醫學院學習,就要在大學期間先修讀一些醫學相關課程,統稱醫學預科(pre-medical),主要集中在生化、物理等領域。修讀這些課程是報考醫學院的必要條件。美國醫學院錄取標準很嚴格,競爭激烈。除要修讀醫學預科課程以及具有本科學歷外,還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醫學院入學考試。

此外,在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方面,亦要有前瞻性思考和研究。如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大學(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1901年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資建立,不設置任何院系,僅由75個獨立實驗室構成,專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教育和研究。不提供本科、碩士教育,僅招收博士生,在讀博士總數僅為175人。規模如此精簡,但其在生物醫學界享有殿堂級聲譽。截至2021年,其在生物學或醫學、化學領域擁有38位諾獎獲得者。如果將它和世界上的國家相比較的話,它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得主數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在一項學術影響力排名中,洛克菲勒大學連續八年蟬聯第一,2018年該排行榜的第二名到第五名,分別為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條專注於垂直領域的醫學教育之路,香港第三所醫學院能否有所借鑒?在醫學大數據結合AI、計算機科學領域,香港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港科大是否有優勢?至少在目前階段,值得有心人研究。

對這些問題,特首李家超今天在答記者問時透露出一些信息,他說:不希望三間醫學院搶學生,現時構思是第三間醫學院的學生最好已經有一個學位;希望有關畢業生除了在醫學方面,還可以進行科研,會對本港長遠發揮醫療專業有作用;現時不只一間大學有興趣,每間大學都有其優勢,最終會由工作小組審視哪一間最適合;要符合醫務委員會課程的標準,才可向畢業生發牌成為醫生。就這些信息來看,表明有關方面已有所思考。不管建設新醫學院的重任最後花落誰家,具體方案怎樣,伴隨第三家醫學院的落地,香港都迎來了一個啟動高質量醫學教育和科研、緩解香港醫生供給不足、助力相關技術產品行業發展的好契機,對此公眾不妨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