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主動「破地獄」 走出精神倦怠的樊籠

文/鄭久慧

昨晚(10日)由香港電台製作的新一輯《同心為民 公務員好故事》首播,筆者特地擔凳仔在電視機前等着看,播出的是消防及救護學院教官德哥的訪問,細述如何以身作則,透過嚴格要求自己,言傳身教,將自己多年累積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實踐拯救生命的崇高理念。猶記得去年一連十集的節目,介紹了十位獲「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的公僕故事,他們來自政府不同部門,有警隊的執法者,有運輸署考牌主任,有漁農署的前線員工,每一位都在自己崗位上積極耕耘,敬業樂業,為市民服務。

以人的故事,感動更多人,讓大家努力面前,向着標竿直跑!特區政府作為香港的最大僱主,設立嘉許計劃,無疑能提升公務員士氣,鼓勵政府人員盡忠職守,充分實踐以民為本的服務原則。政府自2004年開始推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計劃」,嘉許連續五年或以上工作表現優秀者,遴選程序嚴謹,須經由部門首長提名,再由評審委員會審議,最後由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親自決定獲嘉許者的名單。每年約有百人獲頒發嘉許獎,均來自不同政府職系。今年更設首屆「公務員義工嘉許計劃」,共有14隊公務員義工隊及337位人員獲獎。

拚經濟 就要先解除港人的精神倦怠

增加經濟動能,提振社會生產力,除了可輸入專才外勞增加高質人力資源,亦可像政府這樣激勵僱員,提升現有勞動力的精神健康,激發活力,減低情緒耗竭導致的工作效率拖沓。

香港是繁忙大都會,生活節奏急速,各方面壓力大。港人容易出現倦怠(Burnout)的情況,無論是打工仔、家庭照顧者、還是求學的青少年,面對長期繁重工作及學業功課,都容易感覺自己被嚴重磨損,精力體能耗盡,時常有氣餒、心灰意冷之感,有時太忙超負荷,更會心力交瘁,或因努力得不到預期回報而感到意興闌珊,失敗感與不耐煩俱增。

特別是那些面向大眾、與人接觸的職業,前線基層服務業人員日復一日重複同樣工序,最容易感到倦怠,若無力支撐自己情緒,漸漸可能出現不少負面症狀,例如失眠、胃口欠佳、對人冷漠、甚至憤世嫉俗。再加上如果屬於那些個人資源少,或來自較少家庭及社會支援的背景,更傾向負面評價自己的成就,貶低自我價值。

無疑,倦怠會降低社會整體生產力,包括令員工工作效率欠佳、增加曠工日數、增加醫療成本、加速員工流失、增加身體及精神的負擔、甚至訴諸濫用藥物等不良逃避方式。

主動出擊激勵港人 提振生產力

電影《破·地獄》為市民大眾津津樂道的對白,莫過於那句「生人都好多地獄,生人都要破地獄!」

環顧本港社會,精神服務多為「被動」模式,雖然負責機構頗多,但一般皆為有需要者自行求助,找傾訴途徑。若能改為「主動」出擊,以多元模式重塑公營機構及私人公司的經營文化,提倡激勵,多設表揚機制,找出導致倦怠的根源,自然事半功倍。

《精神健康約章》不僅可應用在工作場所的《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及學校的《4Rs精神健康約章》,亦可推展至家庭,認同及尊重承擔照顧崗位的主婦或照顧者之貢獻,更可推展至安老院舍,令老友記在暮年過得更有尊嚴更舒暢。

工作是港人生活的重心,優化《精神健康職場約章》並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約章,對整個社會裨益甚大。政府可舉辦巡迴講座,與企業管理層商討如何重塑機構文化,反思管理哲學,透過思考生命及重整人生的意義,在員工間提倡互相關懷與分享的氛圍,增設情緒支援互助小組,增強歸屬感與工作滿足感,從而建立人性化的「快樂工作間」。同時,企業亦可積極提倡健康工作方式及創造良好環境,例如重視勞逸結合,注重員工休息時間,定期轉換工作崗位,加強培訓進修,提高員工的參與及工作自主性,讓員工做自己工作的「主人」!

重視馬列主義讓勞動者感受工作意義

在此,不得不提馬列主義的人性化魅力。記得筆者大學本科,上社會科學的入門課,與來自老撾的導師暢談馬列主義對勞動者的尊重。人性本來就多元,渴望透過勞動將內心的想法「外在化」,達致「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從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奈何資本主義的勞動特徵充滿「疏離」或「異化」(alienation),隨着分工細化(division of labour), 人淪為流水線的一員,日復一日從事被安排好的工作範疇,難以實現自己的勞動目標及自我價值,漸漸無法產生工作認同感或者領略到自身勞動的意義,出現了精神倦怠。

總括而言,讓現有勞動力發揮出最大產能,絕對是提振生產力的最佳方式,多設表揚機制,重塑企業文化,尊重員工職業性向,完善並廣泛推展《精神健康約章》,主動出擊「破地獄」,讓港人走出精神倦怠的樊籠,迸發出最大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