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追蹤|3萬公頃地分4大區 13項交通基建連繫內地香港

北都四大區域介紹。(大公報圖)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全面發展後可提供約50萬個新增房屋單位和50萬個新職位,助力香港於「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下,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推動更佳的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早前,85家企業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都發展意向書,以實際行動展示工商界對北都發展的支持和信心,北都發展全速推進。

北都,一個令人嚮往的未來之城,不僅寄託了港人對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環境的期盼,更承載着香港與內地深度融合發展的願景。本文將深入介紹北都的規劃、現況及前景,加深社會對北都的認識,加速推動北都發展。

13項交通基建 連繫內地香港

北部都會區提出以「基建先行」原則發展,包括規劃策略性鐵路作為運輸基建骨幹,並配以主要幹道,以強化北部都會區內部,以及它與內地及香港其他地區的連繫。在北都範圍發展13項主要交通基建,其中北環綫主線將建長約10.7公里鐵路,中途設於凹頭、牛潭尾和新田三個站,預計2025年展開建造工程。

北都範圍內有13項主要交通基建,包括北環綫、北環綫支線、北環綫東延線、新界東北綫、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屯馬綫洪水橋站、中鐵綫、北都公路、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元朗公路(藍地至唐人新村段)擴闊工程、屯門繞道以及沙田繞道等。部分項目已敲定發展時間表,並如期展開工程。

3萬公頃地分4大區

北都覆蓋香港北部廣闊地區,佔地達3萬公頃,約佔香港總面積1/3,覆蓋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以及多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包括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流浮山、新田科技城、牛潭尾、古洞北/粉嶺北、新界北新市鎮、馬草壟等,將發展為一個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的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畫了北都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和發展主題。「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位於北都西部,主要由洪水橋、元朗南等新發展區組成,佔地1200公頃,將連接前海合作區,建設現代服務業中心。該區域會充分利用口岸優勢,發展金融、專業服務、物流等領域,滿足個人跨境服務和民生消費的需求。

「創新科技地帶」位於北都中部核心地帶,毗鄰深圳皇崗和福田的創新科技區,將打造創科發展集群樞紐,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亦將助力香港實現「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打造優質、健康和綠色生活的新社區。該區重點設施是佔地約600公頃的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區的港深科技園用地,亦會設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

「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主要由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口岸,加上一個規劃中的新市鎮組成,佔地約1500公頃,政府計劃在區內設立口岸商圈及新興產業基地,當中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將以房屋為主,亦會是政府辦公室集中地。

北都最東面定位為「藍綠康樂生態圈」,該區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包括佔地約530公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以及沙頭角、蓮麻坑一帶,將發展成康樂及旅遊區。

房屋重鎮 將供應逾50萬單位

未來10年可供發展土地供應預測(公頃)、未來10年熟地供應預測。(大公報圖)

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問題一直困擾本港。北都是本港未來土地供應主要來源,區內的新發展土地約3000多公頃,當中不少於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北都的新發展土地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是未來本港房屋供應重鎮。未來5年,北都將有約6萬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包括約10條新公共屋邨;在第二個5年,新落成的房屋單位將再增加約15萬個。全面發展後,整個北都預計可容納250萬人口,約佔香港現有人口1/3。

北都可提供大量產業用地,推動創科和其他產業發展,為香港注入新經濟動力。2023年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北都將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包括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在古洞北、洪水橋等預留政府辦公大樓用地,容納維港都會區遷入的政府部門;在新田科技城及新界北等地興建標誌性的文化藝術設施等。

片區開發 爭取明年招標

為加快北都建設,政府將於北都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揀選具規模及商業價值和將會提供公共設施的地塊,成為片區,由項目發展商綜合開發,使片區提速落成。政府現已物色了3個片區,每個佔地約10至20公頃,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厦村和粉嶺北3個新發展區。發展局會在今年底前開始為3個片區展開市場意向調查,爭取明年內為首個片區正式招標。

政府亦正探討選取試點產業園區,例如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部分物流用地,批撥予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負責按政府產業政策制訂園區發展和營運策略及日常管理、招商引資等工作,明年首季公布細節。

北都新發展土地料可提供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這些新增的就業機會,有助減少跨區通勤需要,推動職住平衡。

(來源:大公報 記者鄭文迪、葉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