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先解決好宿舍問題
文/蔣湖
連日來(2日、3日),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逾50多間大學校長和教育領袖參加的「大學校長高峰論壇2024」在本港舉行。「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致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再次成為話題。特首李家超致辭時表示,北部都會區將預留8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港院校與內地及海外知名大學探索更多創新計劃和研究交流合作。
特區政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非凌空蹈虛,而有扎實基礎。首先,香港在世界上特別是在亞洲的教育地位,已卓然確立。香港有五所大學排名前世界100,其中3所更躋身亞洲前十名,以一個只有750萬人口的城市而言,確實是一個值得自豪的成就。
數字還有點冷冰冰,比較香港本地培養出的傑出人才和得出的科技人文醫學研究成果,會更加清晰。比如港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腦神經科學家,專攻困擾全球的阿茲海默症,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是國家在港「分子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物。即將出任第9任港中大校長的盧煜明教授,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香港人」,其「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就是其在中大醫學院的成果。香港現時的大學,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入讀,超過一半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來自境外地區。
如上可見,香港的教育成就和教育地位,已然是華人世界的耀眼明珠。這一方面是香港聯通東西方的優勢和傳統使然。從近現代教育史來看,香港在輸入現代理念、培養既具有世界眼光、又有現代知識才能服務華人社會的傑出人才方面,一貫扮演了重要角色。自孫中山以降,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各界精英,對香港包括對祖國內地的貢獻和影響力,已是不爭事實。從民國時代起,內地人才來香港學習已是兩地教育交流的常態,張愛玲就曾在港大就讀。因此,以香港教育資源培養包括內地在內的青年人才,本來就是造福世界、惠澤未來的傳統。
特別是從現實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區內人口超過8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9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第九或第十大經濟體。大灣區語言相通,文化同根同源,對香港教育又有極高認同,僅這近億人口的教育需求,就已是「留學香港」的無盡動力源泉。
另一方面,在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之外,留學經濟的帶動作用亦顯而易見。以英國為例,國際研究生的學費已成為英國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從2016/17學年的22億英鎊(佔總收入6.2%),已增長到今年的60億英鎊,佔總收入的八分之一。美國更不遑多讓,位居全球留學費用最貴國家之列。
當然,僅吸引內地學生就讀並非目的。從常識來講,要想更多國際留學生來入讀,需要港校有更高國際化程度:比如非本地學生及教職員的人數、比例及原居地的多樣化;符合國際標準的課程設計及多元化課程;兼容多種語言和文化環境等,都是吸引全球學生來港留學的重要因素。客觀來看,這方面香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這方面,香港勿有顧慮。無論地緣政治未來如何改變,中國和美國都將是世界上前兩位最大經濟體,中文是除英語外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中國仍然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全球最大統一市場。從此角度出發,通過學習了解中國文化、進而了解中國,發展文化貿易交流,仍然會是全球教育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吸引有前瞻眼光的優秀青年來港留學,仍然有廣闊空間。
法國漢學家潘鳴嘯是個好例子。潘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名知青問題專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上山下鄉運動的研究。作為二戰後出生的一代,他的研究最早就從香港開始。當時內地還沒有開放,潘鳴嘯買了張機票,從巴黎飛到離中國內地最近的香港半工半讀,一邊教法語一邊學中文,逐漸成長為對中國有精深研究的學者。潘的故事並非孤例,他的個人故事,也代表了對中國有興趣的那一代西方年輕人的成長軌跡。
筆者有所接觸的類似人物,還有德國著名漢學家、詩人、翻譯家沃爾夫岡·顧彬(德文名Wolfgang Kubin),2016年顧彬榮獲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獎項—中國政府友誼獎。研究中國工人運動的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燕京學社第7任社長裴宜理,也有類似經歷。作為美國人的裴宜理是在台北掌握的熟練中文。他們後來都成為了中國通,在幫助世界了解當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這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今時今地的香港,仍然可以扮演類似角色。
回到本文。對香港而言,「留學香港」的最大困難,不在師資,也不在本就較貴的學費,首先就是地狹人多的人居環境。香港居,大不易。在現有的香港大學招生規模約束下,想在大學附近租到合適住處,已頗為不易。香港的特殊性又在於無法對標紐約或倫敦這樣的房價同樣昂貴城市,可以選擇到其他城市就讀,香港除非不來,來了就無從選擇。所以一旦啟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計劃,來港留學人數增長後,留學生找房子之難,房租之貴,更難以想像。只要有一點香港的租房經驗,自然知道此言不虛。這也是筆者贊同特首80公頃「北都大學教育城」計劃的原因。要引鳳,先築巢。啟動規模化招生之前,先完善學生宿舍配套設施。所以,政府確實應該推出先導計劃: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亦要因應市場需求,提供合適地塊讓市場興建新宿舍。惟其如此,「留學香港」才有下一步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