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自動多重診斷系統」獲世衞推薦 適用於資源匱乏環境的創新技術

劉樂庭。(受訪者提供)

【點新聞報道】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研發的「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在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出版的《2024年資源匱乏環境中創新衞生技術簡編》被推薦為有潛力為低至中等收入國家的醫療體系作正面貢獻的創新技術。

「自動多重診斷系統」獲世衞推薦。(受訪者供圖)

可快速檢測多種病原體

「自動化多重診斷系統」有三個組成部份:分析機、微流體試劑盒和軟件,能在1.5小時內同時檢測42種呼吸道病原體,包括28種病毒、11種細菌和3種真菌,毋須依賴實驗室、設備和技術人員,仍能保持優越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可供市場使用的技術

該系統除了整體表現優越,亦在成本、測試時間以及同時分析多重標靶方面具有優勢。它是《簡編》中所收錄的21項重點醫療技術下的「技術原型類別」之一,其「技術完備等級」(TRL)被評定為 TRL 8,代表該技術已經過大規模測試,在有更多數據支持下將能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批。

「自動多重診斷系統」由劉樂庭領導的本地研究團隊開發,自2015年便開始構思研發全自動、準確、快速和低成本的多病原體分子診斷設備。隨着對快速和去中心化診斷技術的需求於2020年大增,該系統可同時檢測40種病原體,包括引致2019冠狀病毒病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

推動公平普及和去中心化檢測

劉樂庭指出,「自動多重診斷系統」可識別傳染病甚至非傳染病,亦適合作其他非醫療用途。希望團隊能夠利用這套系統,提供全面方案,推動公平普及和去中心化的檢測,協助建立世衞所提倡的高效和優質醫療體系。

浸大校長衞炳江表示,這個項目真實地展現了浸大科學家如何致力將大學研究轉化至社會應用,這不單造福香港,更可令國家以至世界其他地方受惠。

在創新及科技基金「公營機構試用計劃」資助下,該系統的臨床評估已在兩間公立醫院,以及衞生署轄下的公共衞生檢測中心進行。系統亦於內地的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始進行監測研究,目標是開發一個監測系統,對季節性和區域性流行病原體的最新趨勢提供警示,並對潛在的疾病爆發及早作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