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藝發局調研報告嚴重滯後 不利藍圖實施

文/鄭久慧

特區政府昨日(26日)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藍圖》),提出多達71項措施,涵蓋四大發展方向及六大原則,致力令本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美好願景。《藍圖》為特區發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提供清晰的目標及發展方向,指出將在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完善博物館體系、打造國際文化交流平台等各方面加強發展。《藍圖》亦預期在十年後的2034年,本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會達至2000億元(2022年為1221億元),相關就業人數可增至26.4萬人(2022年為221280人),各類預測數字令人鼓舞!

藝發局調研報告嚴重滯後兩年半 疫情數據參考價值低

由於當局將2034年的預測數據與2022年的實際數據作比較,令筆者覺得奇怪,為何不跟最新統計數據作比較,更顯客觀。眾所周知,2022年本港仍未走出疫情,各藝文場地、演藝設施、戲院等處所須不時關閉以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實體藝文活動銳減,從業員也大減。

特區政府近兩年在復常後一直勵精圖治,積極打造盛事之都,連串國際盛事停不了!在去年施政報告中,當局更銳意將本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今年3月康文署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設總監及館長各一名,帶領團隊專責策劃和推動傳承中華文化歷史的活動、交流及合作。到了6月,隸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創意香港」更名為「文創產業發展處」,全力推動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政府更設立了專項撥款,資助12個入圍國家藝術基金的藝術項目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及設展。而年度盛事、首屆「香港演藝博覽」已於10月14至18日舉行,為來自海內外的藝術家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緊隨其後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今年來到第四屆了,並由本港擔任主辦城市,推動大灣區城市間的人文與文藝互動,務求為市民和遊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文藝體驗。

無疑2022年疫情期間的數據完全不能代表特區現時欣欣向榮的藝術新氣象,堪稱大相徑庭。為找出原因,筆者訪問了藝發局官網的調研數據,發現數據嚴重滯後,局方在今年9月才發表涵蓋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統計數據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2021/22》,最少晚了兩年半!

藝發局每年均會發表一次《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翻查官網記錄,長年呈現滯後最少兩年的情況。《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是非常重要的本港藝術產業統計數據,蒐集該年度主要表演藝術節目、視覺藝術展覽活動、電影藝術相關的電影節及專題或個別放映活動的數據,以助全面了解藝術節目的種類和票價分布、票房紀錄、觀眾人次及主辦單位等不同資料。自2018至2019年度起,報告亦涵蓋文學藝術部分,分析各文學節及閱讀推廣活動,包括種類、活動主辦單位、所涉及著作、語言及作者等分布數據。

藝術發展貴乎實事求是向納稅人血汗錢負責

當社會輿論今天如火如荼熱議《藍圖》,進行各類具建設性討論時,我們必須確保清楚掌握最新藝術發展現況,實事求是,盤點(take inventory)清楚我們手上的最大優勢,什麼節目最賣座,什麼場地最受歡迎,哪個年齡層的觀眾在上升,去蕪存菁,才不致令《藍圖》的願景淪為空中樓閣,才能把我們有限的公帑資助用在最受歡迎的藝術類別!正如政府統計處,每月每季都匯報本港最新的進出口數據,讓相關經貿部門因地制宜盡快調整政策,才能成就香港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當我們加大藝術撥款、增加資源投入時,自然要盡快獲知產出和成效。

現在政府決意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若連最新情況都不大了了,參考的還是兩年半前的「疫情數據」,如何能規劃未來十幾年的藍圖?如何能戰勝其他環球競爭城市,如何能讓香港迅速每季每月調整藝術策略,淘汰不賣座的活動及藝者,全力搶觀眾、搶讀者、創新猷?

藝術業界當然希望增撥款,但必須有客觀的表現量度標準,才能確保政府的藝術津貼用得其所。應問責藝發局,要求局方檢討數據收集機制,確保未來能給出最新最快的統計資料,讓文體旅局能靈活調整藝術發展的資源分配,加速應變。無法快速回饋數據的藝術團體,致當局難以衡量其藝文活動的性價比及成果,相關部門就應暫緩對其批出資助。納稅人的血汗錢絕非無窮無盡,現時本港財政緊張是不爭事實,必須確保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