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逝世 享年100歲
【點新聞報道】據央視新聞報道,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中華古典詩詞大家、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之家,是輔仁大學古典文學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長久以來,葉嘉瑩先生以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為己任,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西學修養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她說:「中華詩教要流播、要傳達給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們那樣偉大的成就。我們年輕人,要共同地向着這樣的高山去攀登。」而葉先生的講述,也是許多人詩意的啟蒙。
「弱德」的力量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三四歲時開始跟隨長輩吟誦古詩詞,在古詩詞的陪伴下度過了自己的少女時代,然而平靜的生活被戰亂打破。13歲那年,讀初中的葉嘉瑩親耳聽到炮火在盧溝橋響起,日軍的吉普車從長安街飛馳而過。
成長於戰亂年代,葉嘉瑩經歷了許多磨難:年幼時與父親長期離散;17歲時母親突然病逝;輾轉赴台後,丈夫又被投入監獄……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中,葉嘉瑩曾感慨,人生漂泊若浮萍。
王國維曾說「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而身陷困苦時,詩詞又何嘗不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葉嘉瑩說,詩詞存在於苦難,也承受着苦難,因此是「弱」的。但苦難之中,人還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是「弱德」。葉嘉瑩一生,也踐行了自己在詞學中創建的弱德之美:雖一世多艱,仍寸心如水。弱而為德,並非軟弱,而是在「弱」的姿態中始終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推開那一扇門
在一次採訪中,葉嘉瑩先生用「門」的意象來啟發人生的追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進入的一個『門』。你進入這個『門』的時候,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進的這個『門』是一個怎麼樣的門?它裏面有什麼樣的豐富的蘊藏?每一個人都選擇好自己要進的『門』。」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從葉嘉瑩親手寫下的這句詩中,或許可以窺見葉先生的那扇門。就像柔蠶那樣吐絲,把對古典詩詞的見解毫無保留地傳授,又盼望能有後人把她對詩歌的體悟,編織成美麗的雲錦。葉嘉瑩曾說:「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教師,也是葉嘉瑩最珍視的身份。1945年從北平輔仁大學畢業後,她一直堅守在講台之上,至今已經78年。
從我國台灣輾轉到美國,又從美國遷徙到加拿大,葉嘉瑩始終堅持傳播優秀傳統文化。1978年,葉嘉瑩從報紙上得知國內恢復高考的消息,即刻給國家教委寫了一封長信,表示不要任何報酬,只希望能回國教書。1979年,葉嘉瑩的申請得到批准,回到天津,於南開大學中文系執教。此後,她便過起了候鳥般的生活,按照時令奔波於大洋兩岸,輾轉各地數10所大學講學,來回機票卻都是自費。「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葉嘉瑩曾在詩中這樣寫道。辛苦奔波,只為了實現書生報國的理想。
2015年,南開大學為葉先生新建了一棟古朴雅緻的書院——迦陵學舍。這一年,葉嘉瑩先生正式結束了幾十年來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南開園。
在南開,她的課堂座無虛席。「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葉嘉瑩用這樣的詩句記錄下她對教學的熱愛。
2020年,講述葉嘉瑩與中國古典詩詞世紀之緣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上映。歷時三年跟蹤拍攝,導演陳傳興對於葉先生其人,有着自己的見解:「葉先生的一生,幾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詩詞的研究,她的古典詩詞的教學推廣,等於維繫着古典詩詞的命脈和薪火,她個人的存在,是在詩詞裏面開展的。」
葉嘉瑩先生推開的,也是無數中國人認識古典詩詞的第一扇門。門內,是辛棄疾的金戈鐵馬,是李白的故鄉明月,這是只屬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剩將餘世付吟哦」
過去幾年,葉嘉瑩先生做了許多事。她陸續將自己全部財產3500多萬元捐贈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傳播,也成為了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詞裏這樣寫道:「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在感動中國的頒獎典禮上,葉嘉瑩先生還說,要把中國古典詩歌的吟誦,傳承下去。
葉嘉瑩先生做到了。她身體力行,極力推動古詩詞吟誦的普及教育。去年年初,《葉嘉瑩讀誦納蘭詞全集》一書首發。葉嘉瑩先生以納蘭性德族裔身份用傳統聲調讀誦,348首納蘭詞跨越三百餘年歷史「原音重現」,為後人留下詩詞原本動人的音韻。
葉先生出生於農曆6月,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她的小名喚作小荷。葉嘉瑩曾在詩中寫下「蓮實有心應不死。」荷花當然會凋零,但蓮心不死。葉嘉瑩在無數人心中種下詩詞的種子,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盛開出一池茂盛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