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新語|從《破·地獄》看香港生命教育

文/王偉傑

《破·地獄》正式公映已打破多項票房紀錄,為沉寂了一輪的香港電影帶來一番新氣象。片中首次以殯儀為主題固然大膽前衛,但當中涉及生死的題材對香港的生命教育帶來更大啟示。

在世的人需超度饒富深意​​ 死亡在華人社會仍是禁忌

破地獄原是為超度先人所跳的「最後之舞」,是道教葬禮的一種儀式,但影片中卻帶出仍活在世的人也需要超度的訊息饒富深意。「未知生,焉知死?」對於先人能否藉着破地獄這個儀式而被超度可謂是信念問題,但在世的人能否欣然接受曾在自己生命中佔一重要席位的人離己而去,從而感到釋懷,的確是一項重要學問。

綜觀教育局的課程框架,生命教育屬於價值觀教育的其中一環,當中包括四個學習階段,但內容鮮有提及面對死亡這個在華人社會仍屬禁忌的話題。筆者對此並不感到詫異,正如一位資深社工曾向筆者告誡過,「在你未確定能處理好膿毒時,切萬不要嘗試弄穿結了痂的傷口。」畢竟不是所有老師都接受過專業的情緒疏導訓練,萬一在課堂上論及生死時,觸及了班上同學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而淚流滿面,又或教師感同身受而不禁潸然淚下,這種高風險的班房失控場面在校方立場自然避之則吉,所以現時在學校推行的生命教育都側重於正向思維層面。然而,這種接近「駝鳥」式的取態,當學生在生命中遇到喪失至親摯友時,又是否能幫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哭泣宣洩情緒實屬正常​​ 面對死亡演習更有必要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這句話其實能應用到不同性別及年齡。哭泣從來都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法,遇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以哭泣來宣洩其實很正常,更何況是面對死亡這些對生命構成重大壓力的關鍵事件?在學生及老師身上發生親友逝世的概率相信遠高於火災,既然學校都會定期舉行火警演習,為師生來一場面對死亡的演習其實更有必要。在學童自殺率飆升的今天,特區政府也意識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但其主軸仍離不開鼓吹正面思維而未曾觸及如何面對死亡。現時校內一旦發生學童輕生事件抑或學生遇上親人離世的惡耗,大多轉介給教育心理學家及社工跟進。但學校若能早日為學生建立一套面對死亡的情緒宣洩機制,他們在生命裏遇上這些關鍵的「生活事件」時,也不用太過驚惶失措。

日前有生命教育中心主任稱學童「多想社會責任、家長期望」便不會「做傻事」,受盡各方指責而需公開道歉。然而,站在「仍活在世的人也需要超度」的角度出發,以輕生來逃避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及難題,的確令在世關心自己的人難以釋懷。若學生在情緒平復時能反思自己一旦離開人世時,會如何傷透父母心,對降低學童自殺率會否有幫助?各位教育界的同工,你是否有勇氣打破這個傳統華人社會對死亡的禁忌,在進行風險評估後向學生論生死,讓他們將來一旦面對死亡仍能處之泰然呢?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