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智庫舉辦「香港大講堂」研討會 倡借鑒廣東經驗「築巢引鳳」

【點新聞報道】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主辦的「香港大講堂」2024年第5期「科創發展:廣東經驗與香港機遇」研討會11月6日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香港特區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代表,共同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出謀獻策。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會見與會嘉賓,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欣之出席並致辭。

「築巢才能引鳳。」與會者表示,香港需借鑒廣東經驗,優化資源分配,強化企業和完善升級人才引進計劃,並培養及吸引龍頭企業,促進香港創科發展。研討會還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機遇,探討了創新科技與人才政策、市場機遇、國際化與本地化策略、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平衡及人才培養等議題。
黎少斌:「撥投結合」支持新創科企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位總監黎少斌分享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上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作經驗,特別是「撥投結合」的思路,表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城市,需更多科技新創企業的發展。他指出,這種模式允許政府在新創企業早期階段提供資金支持,不立即評估技術的商業價值。當技術成熟並吸引投資時,政府的投資將轉化為相應股份,實現資金的回報。
黎少斌認為,「撥投結合」模式不僅能激勵中小企業合理使用資金,還能節省政府資源,並讓市場決定技術的最終價值。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類似的計劃,以支持新創企業的發展。
黎少斌強調香港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潛力。儘管缺乏土地和成本優勢,但透過智慧微型工廠的形式,已幫助有需求的製造業企業建立多條智慧生產線,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並優化生產空間。
方舟:與國家共同建構新產業鏈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回顧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的基本生態格局,從企業、資本和人才三個維度分析。他指出,香港在大學基礎研究具有優勢,但在產業化能力相對較弱。政府近年推出不少新措施,但本地人才培養仍面臨挑戰。理工科在大學的收生分數是所有學科中最低,且理工科畢業生中從事相關工作的不到一半。這與薪資水平有直接關係,工程和技術學科畢業生平均年薪明顯低於教育、商科等學科畢業生。
「築巢才能引鳳。」方舟表示,香港應從國家科技產業戰略角度出發,與國家共同建構新的產業鏈,並吸引大型企業和國際科技人才來港。香港應積極吸引內地及海外的科研企業來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將產業鏈的高附加價值環節落戶香港,為本地創科人才提供新就業前景,並為吸引外部優秀科技人才提供平台。
徐海山:創造條件吸引創科人才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指出,建立國際創科中心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強調,香港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理科領域,以推動創科產業的發展。
徐海山表示,香港創科氛圍在這三年才開始整體認知上來了,無論是在產業發展和投入方面。他認為,香港需要學習廣東對科技追求與重視,以及早期的規劃與投入。
徐海山指出,香港空間有限,限制了大學的發展。此外,大型科研設備投入龐大,需要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資金。但他又提到,特區政府將成立「生命健康研發院」,期望能有效促進相關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引進全球創科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來港。
徐海山認為,在制定人才政策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住房、醫療、環境和教育等。「我們需要為人才提供平台,包括產業和研究機構,以及良好的生活和文化環境。」
劉新元:龍頭科企帶動產業鏈運作

香港華潤創業(聯合)香港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劉新元表示,本港有三個創科前景向好行業:安老服務、環保及信息化服務。針對安老服務,創科技術能幫助滿足本港老人個性化的養老需求,高新技術與產品還可在理療和康復等發揮作用;環保服務方面,先進垃圾處理技術在港有廣闊市場;本港信息化服務基礎較內地薄弱,故創科技術在此層面有很大潛力。
劉新元亦指出,金融、生物研發、對外投資貿易等傳統強勢行業在港基礎扎實,優勢明顯,與創科技術相結合,加上政策和海內外大環境等因素影響,未來發展規模與態勢相當可觀。
劉新元認為,特區政府在培養和吸引創科龍頭企業方面可學習廣東經驗,因龍頭企業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運作,附加複合性增長的優勢,還能對本地年輕人和創業者起到榜樣作用。
李小瑛:善用大學資源打造科學城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小瑛分析廣東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並分享對香港科技創新發展的建議,為香港和廣東的科技發展提供新的視野和方向。
李小瑛指出,廣東作為中國創新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科技創新能力在國家中不斷提升。廣東不僅是GDP連續35年領先全國,創新也排在第一位。廣東的專利申請量佔全國的17.86%,展現出其在科技創新上的強大實力。深圳作為廣東的創新中心,其創新專利佔整個中國的比例超過了6%。
李小瑛認為,廣東在科創方面做得不錯,主要得益於其產業發展與全球經濟發展潮流相適應,以及其出口導向政策推動製造業產業群聚的形成。她指出,廣東的製造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為它後來的創新集群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談到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時,李小瑛認為,香港應發揮獨特優勢,集中創新資源,特別是利用其大學資源,打造以科學為基礎的科學城。香港的大學是其最大的優勢,應利用這一優勢,吸引全球範圍內的理工科強校在香港設立研究院或研發機構,形成一個高等教育和科學的集聚區。此外,香港也應關注金融領域,將金融資源引導至科創領域,實現金融與科創的結合。
陳卡軍:政府適當「讓利」助招商引資

中科賽凌(中山)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陳卡軍認為,基礎科學技術應與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將科技理論落到實地,發展成產品進行銷售。而產品的成功不僅取決於穩定的技術,亦取決於科技創新人才。他認為人才評定標準可因應需求的差異而不同,建議特區政府在引進人才時確立清晰的目標,參考各方面因素,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援和政策傾斜,幫助人才實際生活問題。
陳卡軍指出,政府欲吸引創科企業來港可適當「讓利」,不僅能幫企業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亦能起到激勵效果。他強調招商引資的過程,各地政府間存在競爭關係,特區政府需考慮將創科企業「留下來」的問題。
陳卡軍又表示,創科企業相當重視市場規模,而香港面向海外市場,同時兼備政策、法律、語言等層面的優勢,相信能夠助推內地尤其是廣東的創科企業進軍海外。
段宇:構建孵化平台 開拓海外市場

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戰略資源官段宇代表智能電子產品業內重要的供應商,在現場分享了公司內部鼓勵創新的創科氛圍所做出的努力。他介紹說,該公司一路秉承「運營資本化」和「品牌全球化」策略,將公司內部做成孵化平台,同時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圍繞家庭、工業等應用場景搭建了龐大的產業布局。
段宇認為,推動創科即是鼓勵創新,又指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大優勢。他還表示,創科企業需要發展,首先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然後需要融入國家產業發展大局,還要把握全球市場機會。
黃志光:政府重視產學研 設百億創科基金

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創科產業發展,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在研討會上分享了最新的發展情況,並呼籲與會者共同為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出謀獻策。
黃志光指出,香港被國家賦予重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推動經濟轉型。為此,香港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升級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創造新價值,支持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並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大力且有重點地投資創科發展,全方位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業等具有香港發展優勢的產業。同時制定香港新型工業長期發展方案,鼓勵傳統製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強化相關專業服務,推動新型工業化創新,以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更注重產業轉化。」黃志光表示,政府推出了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激勵產學研協作,進一步推動「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政府亦推出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鼓勵企業利用創新科技實現智能化製造,提升競爭力。
在創科基建方面,黃志光指出,政府已成功設立了兩個InnoHK研發平台,分別為聚焦於醫療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相關研發。目前正籌備興建第三個研發平台的工作,聚焦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位於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第一期發展的首三座大樓將於年底陸續落成,另外五座大樓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全部落成。「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已成立,且《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的草擬已在最後階段,目標在近期發布,願景是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他相信,隨着香港園區的大樓陸續落成,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將在明年開始陸續進駐。
胡盛龍:一條龍服務 讓人才留下來

香港科技青年聯會會長胡盛龍曾任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任內引進了200多個內地企業來港。他在研討會上指出,吸引人才要做到「以人為本」,同時「中國500強的企業想成為世界500強,就一定會需要香港。」
胡盛龍表示,香港作為背靠國家,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是一個非常適合人才發展的地方,但內地高端人才來港後,需時適應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態。他認為應學習廣東發展創科的經驗,圍繞人才和創科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讓人才能夠真正「留下來」。
胡盛龍又建議,特區政府可完善升級人才引進計劃,關注從事創科產業等高端人才在創業、生活方面的需求,「重點是能(為高端人才)提供什麼」。他還指出,政府在創科產業方面投入的資源,應遵循市場作用,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將資源分配給創科產業的從業者,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點新聞綜合大公報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