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29歲青年獲新「心」延續生命 登記器官捐贈願傳遞希望

【點新聞報道】器官移植對於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來說,是最佳和唯一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尤其是對於患有心臟和腎臟末期衰竭的病人而言。醫院管理局指出,本港最新的中央器官捐贈名冊的登記數目有逾38萬人,但仍有逾2657人等待器官移植,供不應求。Marco是這樣的一位幸運兒,18歲時他的心臟因為踢球意外受損,27歲發病後,只得終日靠人工心臟維持生命,談及接受到新心臟的感受,他坦言自己像是重獲新生。

葛量洪醫院心臟内科顧問醫生黃加霖指出,末期心臟衰竭有許多難處,他們的症狀會很嚴重,需要經常出入醫院,以及他們日常生活,例如洗澡、上廁所、吃飯、睡覺都會因為氣喘,沒力氣以及身體的狀況差而無法應付。患者的死亡率也非常高,一年之中死亡風險會高達兩成至五成。Marco憶述3年前患病初期,自己時常覺察乏力,且容易氣促氣喘,甚至有時嚴重到洗澡時需要停下來打開浴簾喘氣才能繼續。

身體上需要忍受病痛,生活上亦有諸多不便。對於與人工心臟共生的感受,Marco形容那是一種「太空人和太空船的感覺」,因為自己無時無刻都需要靠它來延續生命。由於人工心臟需要外置的電池去維持電源,在家的時候插着電源,他的活動範圍就只能是電線的長度;外出時,他需要帶上至少逾10磅重的四枚電池,才可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缺電問題。另外,他還表示,生活上最大的困難就是洗澡,因為人工心臟外接電線的位置是傷口且無法癒合,所以需要經常清洗,觀察它是否發炎,自己亦要小心避免浸濕儀器,無法做到與健康時一樣暢快地洗澡。面對心臟移植的輪候可能遙遙無期,Marco表示預備過着5至7年就這樣生活,「心裏面就可能有個底,沒有實際的數字,純粹給自己一個希望。」

「當初接到電話的時候是真很激動的,我是真的哭了。」Marco回憶起那天的場景真誠地表示。手術很快完成,對比起自己之前做過的手術,他直言「是舒服些的」。當被問及康復後想做的第一件事,Marco不假思索地說是「沖涼」,因為帶着人工心臟的時候他都無法暢快地洗澡。「第一次沖涼的時候,我都覺得好醜怪,我哭了,由頭沖到尾怎麼這麼爽……原來我還有機會像這樣洗澡。」

Marco表示自己感覺有份使命去活好自己的人生,因為好像「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一樣」,他覺得這樣的行動,便是沒有浪費捐贈者留下的那份愛,希望和對方一起活好一點。Marco還登記了器官捐贈,「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器官可以捐贈,但都先做了,希望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像我一樣重獲新生」。

黃加霖表示,器官移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末期心臟衰竭治療方案,就國際數字而言,接受心臟移植後,超過半數的病人通常會延續10至12年的壽命,香港本地的數據和這個相若,甚至更好一些,有機會可以達到18年。

醫院管理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黃穎欣表示,最新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人數是38萬左右,對比去年其實有一個慢慢上升的趨勢。她表示器官捐贈對捐贈者的家人也能帶來正面的影響,回憶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她提到一位替女兒完成器官捐贈心願的父親曾對她說,看見自己女兒的器官一個個成功移植到受贈者病人的身上,他感到分外欣慰,因為感覺到女兒是遺愛人間。她呼籲港人勇敢Speak-out,向家人及朋友分享捐贈意願。

黃加霖指出,器官捐贈是一個純自願的性質,其實都是一個出自愛心的登記和意願,他希望這些訊息能讓大家更有信心,知道自己的愛心是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病人的。

相關閱讀:

盧寵茂:本港逾38萬人登記器官捐贈 冀與內地加強相關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