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提供便利醫療服務 破解北上養老難題

文/蔣湖
在香港,養老越來越成為公眾關心的民生問題:一來香港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2023年全港人口約750萬,65歲或以上長者佔比21%(157萬),年齡中位數已升至超過46歲。按聯合國標準,45歲以下為青年,也就是說,香港現時人口主體結構已經是中老年人。預計至2046年,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佔比將高達36%(274萬);再者香港又是最長壽的發達經濟體,2021年前一直排名全球第一。2022年香港女性的平均壽命達到86.8歲,男性為80.7歲,直到這兩年第一的桂冠才被日本摘走。不出意外,香港人口的老齡化還會進一步加劇。
另據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香港共有188,569戶獨居長者及147,091戶雙老家庭,預計數字此後將持續上升。僅這30多萬戶長者背後,就有至少百萬港人子女的擔心牽掛。因此,如何讓長者安度晚年,事關人心穩定,並非小事。
中國文化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老有所養、老有所安」,不僅是為人子女的一般道義要求,亦是國際社會業已形成的文明慣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都承認的政府責任。在財政健康的前提下,政府惠予國民更多關懷和福利,是社會良性維繫的應有之義,堪稱德政惠政。香港在這方面亦有起步,值得嘉許。
不過囿於香港地狹房小人擠等現實因素,在香港想解決好長者特別是綜援長者的養老問題,挑戰很大。這也是近幾年來中央制定大灣區戰略,通過深化合作發揮三地互補優勢,促進灣區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背景下,香港政府在安老和社福方面,持續啟動廣東計劃(亦包括福建計劃)、綜援長者廣東省養老計劃、特別是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等的意義所在。「老有所養」,香港已走出堅實一步。本年度施政報告就對如何照顧長者、精準扶貧方面做出多項規劃,比如:
資助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入住廣東省安老院——明年推出為期三年的試驗計劃,資助選擇赴粵養老的綜援受助長者入住指定在粵院舍。每名合資格長者每月可獲5,000元資助,名額共1000個;
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服務券總數增加兩成至6000張,讓更多體弱長者無須輪候即可入住自選安老院,接受政府資助的護理服務;
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入住廣東省安老院的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和支援,包括:將參加計劃的安老院由現時4家增加至11家;分擔參加計劃長者在當地的部分醫療費用等。
此外,政府正和銀行業商討可行方法,讓在粵閩兩省養老的香港長者更便捷經銀行領取政府的援助金。
應該說,很多事宜政府已在籌劃。不過,對早已在香港安家落戶、方方面面都熟悉的長者來說,去內地旅遊、探親訪友可以,在某個宜居之地比如雲南大理旅居幾月半年亦可以,不過真要下定決心搬到內地養老,不是一件容易事。內地養老的好處無需多說:居住空間大,環境舒適;綠化多,空氣好,便於養老;生活費用低、物價便宜等。但是,畢竟遠離家人子女,不利親友探訪(這也是深圳、廣州、中山等受到認可的原因,交通方便),特別是院舍環境和綜合支持狀況需要了解熟悉,此外還有香港住處處理比如公屋退了未來還回不回得來等,都是待決問題。不過,依常識而論,長者最關心的肯定是健康和醫療,試問哪個上年紀的人沒有「三高」等慢性病,哪天沒個腰疼腿痛,因此,能方便地求醫問診,幫助解決在內地住院看病及報銷結算等難題,才是真正的痛點。
這也是最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反映的一個問題所在:本港現有6萬多名長者居於院舍,參與廣東院舍計劃的僅250多人,施政報告發布後願意參加的仍然不多,預計未來最多不過增加數百人,共佔總數不超1%。這還是在政府已推出各項支持政策下的情況:如廣東院舍為香港長者提供半年試住期,不適應者仍可返港,在港輪候院舍的次序不變;北上養老亦不影響長者在港就醫;政府會為長者分擔醫療費用,每人每年的門診費用上限為1萬人民幣,住院費用上限為3萬人民幣;建立粵港跨境直通車救護機制,可從深圳載送病人到香港公立醫院等。即使如此,有意北上的長者仍然寥寥。
以筆者之見,從醫療入手,幫助長者解決看病的後顧之憂,切實感受內地長處,可能是破解北上養老難題的最佳切入點。這一方面要幫香港長者加入內地社保體系,以醫保覆蓋醫療費用,同時雙管齊下,資助在內地看病費用,增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香港市民加大對內地醫療制度、醫院運營水平的了解,建立信任關係。相比費用等因素,這個應該更重要。
筆者早年因緣際會,很了解內地醫療行業,可以確定地說,內地城市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管理能力,應該不必質疑。僅舉一例,河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其一萬張床位的管理規模(即可同時收治萬名病人住院),被戲稱為「宇宙第一大醫院」。這固然是戲謔之語,至少證明了其管理水平。內地醫院在前沿醫療技術探索方面當然不如美國,不過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在應用領域,內地醫生處理的疑難雜症人數特別是手術病例數,絕對遠超美國同行。內地大城市醫生的醫療水平,值得放心。
此外,內地同樣遇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在探索解決之道,正積極推進「醫養結合」計劃。簡要地說,就是通過頂層設計(衞生部管醫療,民政部管養老,醫保局管醫保),打通醫療、養老及支付,讓長者在養老院中也可得到醫療機構的及時服務,守護健康,提升生活質量。據消息,從11月起,內地的廣東院舍會由4家增至11家,分布在5個大灣區城市。建議借內地政策之東風,把「醫養結合」納入進去。有好的風景和環境,適宜合理的價格,方便的交通,如果還有值得信任的醫療服務,應該可以大大提升北上養老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