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分三期重建 騰出土地擴容道路
在香港有60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方案出爐。全邨11幢大廈、7,400伙單位將分三期清拆及重建。首期涉及碧海樓、金碧樓及丹鳳樓約2,030戶,最快2028年遷出,受影響住戶可選擇搬往附近新美東邨,或優先認購宏照道的綠置居項目。此後第二期、第三期居民則相繼安置入住新建成的彩虹邨第一、第二期,整個重建項目2048年至2049年落成入伙,共提供9,200個單位,較目前增約1,800個。邨內的遊樂場是近年打卡熱點,將會是最後一期清拆的範圍,未打卡的市民要把握機會留倩影了。
根據特區政府房屋署昨日提交予黃大仙區議會的文件,首批清拆的大廈有三棟,包括碧海樓、金碧樓和丹鳳樓;第二期涉及靠近龍翔道的四幢樓,受影響住戶可以搬往第一期位置所重建的新樓,拆卸重建後可提供4,100個單位,並用以安置隨後第三期受影響住戶,部分用地預留擴闊龍翔道。最後一期就是餘下的翠瓊樓、金華樓、綠晶樓、紫薇樓以及多層停車場,這期清拆重建預計2048/49年落成入伙。
房屋署提交的建議方案表示,會為受影響住戶發放住戶搬遷津貼,而若資源許可會讓住戶遷往其他地區合適翻新單位,住戶若有意購買居屋或綠置居,會享有優先選樓資格。至於原本計劃重置邨內小學的用地會改作住宅用途,房屋署會另外預留用地重置校舍。邨內兩間公營中學,坐落在私人協約方式批出的土地,教育局會繼續跟辦學團體溝通,照顧學校需要及彩虹邨整體發展。
重建參考「七彩大球場」設計
彩虹邨作為香港地標,著名特色是彩色屋邨大廈配合七彩配色大球場,吸引海內外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房委會表示,重建時會參考這個設計,但未必全盤複製現有布局。一如以往的清拆項目,房委會將成立駐邨社區服務隊,為彩虹邨清拆計劃的受影響住戶提供適切協助。從以往的清拆項目經驗所得,社區服務隊提供的專業服務,有助紓緩受影響住戶的焦慮和適應問題,並廣受當區居民歡迎。
料減輕新清水灣道交通負荷
由於該邨鄰近道路十分擁堵,文件顯示在進行第一期彩虹邨重建計劃時,部分丹鳳樓附近的土地將會騰出,擴充彩虹交匯處以紓緩擠塞情況。此外,部分碧海樓和金碧樓附近的土地將會騰出,以進行彩虹道的巴士停泊灣工程。
第二期重建計劃涉及同樣位處龍翔道旁的四座住宅樓宇,亦會騰出土地,擴闊一段龍翔道,及重新配置現有於紅萼樓和金漢樓附近的巴士停泊灣。
第三期部分綠晶樓及紫薇樓附近的土地將會騰出,以連接太子道東及龍翔道,以及為新彩虹邨第三期提供車輛出入口。相關措施相信能理順鄰近交通網絡,減輕新清水灣道交通負荷,並應付未來安達臣的發展。
民建聯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彩虹迴旋處及行車道是九龍東塞車黑點之一,因為俗稱「舊清」的清水灣道與新清水灣道屬西貢往九龍的兩大幹道,車輛沿「舊清」落飛鵝山穿過彩雲邨,接連新清水灣道經坪石到彩虹交匯處,再分途往東、西九龍方,導致在繁忙時段交通擠塞。
特區政府擬在彩虹邨第一期清拆包括丹鳳樓等設施進行交通改善工程,但顏汶羽認為,除了彩虹邨重建,附近的寮屋區牛池灣村亦重建在即,以及牛池灣前聖若瑟安老院用地發展規劃,意味整個彩虹社區將會有極大變動,小修小補不太可能解決九東長年以來的嚴重擠塞情況,建議重建工程上應以交通規劃先行,於新清水灣道興建一條橫跨彩虹邨的行車天橋往返太子道東,並善用牛池灣做好交通規劃。「有必要建立跨部門協作,重新規劃整個區域,房屋局、運輸及物流局、發展局等合作,徹底解決當區交通問題。」
街坊挺重建 老店覓出路
彩虹邨清拆重建在即,一班受影響的老街坊和商戶悲喜交集,既不捨建立了數十年的社區及鄰里關係,但又為有新屋住而欣喜。首批清拆的丹鳳樓老街坊葉太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其丈夫是該邨首批入伙的居民,一家人在該邨度過數十個寒暑,「這裏勝在租金低,交通方便,去東南西北都不需半個鐘。」惟始終設施陳舊,滲水及石屎剝落問題嚴重,「因為62年(樓齡)實在太舊,我這座都好啲,有維修都會安排做先。」
葉太說,房署安置首期受影響住戶到附近的新美東邨,但該邨部分單位面向墳墓,感覺不太吉利,所幸其兒子早前已抽中居屋,預計一家人會搬到宋皇臺。被問到會否擔心不熟悉新環境,葉太笑道:「我喺香港土生土長,點會唔適應?」
在彩虹邨內經營菜檔的蔡太,本身住在丹鳳樓,既是住客,又在邨內做生意。她說,其家公1962年開始在該邨經營菜檔,1990年由她接手,面對彩虹邨清拆,她打算物色新址續做菜檔,但擔心「新舖完全做唔到,完全冇外來客」。她暫時未知政府對商戶的安置方案,「如果真係有舖位,認為有得做,都唔怕做;如果舖位唔合適,位置唔好,冇人流就做唔到。」
作為住戶,蔡太支持重建,「石屎剝落,又塞坑渠、爆屎渠,始終太舊了。」
新地方開業就有新客戶
在該邨開業約20年的豆品店店主陳小姐說,暫時未知何時搬到其他地方做生意,「如果等好多年先搬,我都老啦,邊有本事做?睇到時幾時拆才決定繼唔繼續做。」她坦言對搬離該並沒有感到不捨,始終到新地方開業就有新客戶。
(來源:香港文匯報)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