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公共鋼琴、好客之都與市民精神健康

文/鄭久慧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本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善用科技、培育人才,構築世界級的多元文化空間,同時打造屬於香港的「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品牌。城市是一體的,人、建築與空間互相影響,形成不同氛圍。筆者想透過自身觀察,探討如何融合旅遊休閒、藝術文創、空間活化、盛事引流及創科領航,從而促進市民精神健康,善用現有資源帶來更多發展可能。

一、「公共鋼琴」讓奏者聽者抒發情緒

近期筆者數次到港大參與夜間講座及活動,路過莊月明文化中心平台,都看到學生在「公共鋼琴」即興彈奏,日前更聽到熟悉的俄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及化學家Alexander Borodin的Piano Quintet in C minor悠揚琴音,令筆者喜出望外!

音樂抑揚頓挫,譜出喜怒哀樂,可表達心境,療愈情緒,不但奏者抒懷,聽者亦同樣沉醉。「公共鋼琴」受歡迎是不爭事實,筆者多年來常到瑪麗醫院陪診探病,每每經過正院1樓的「公共鋼琴」,總有免費樂曲聽。醫院滿載生老病死,生活的酸甜苦辣、大悲大喜輪番上演,仙樂飄飄,可為來來往往的病人、家屬及醫護減減壓。筆者印象最深刻是一位老人家邊彈邊淚流滿面,讓人揪心,亦曾見過一位年輕男士神情快樂彈奏「Flight of the Bumblebee」,充滿力量,想必是位迎接小生命誕生的新爸爸。

情緒無論好壞,都需要宣洩,而非屈在心裏。現在社會提倡精神健康,但必須兼顧成本。本港崇尚專業,解決問題動不動就要專業人士出馬,各類社福團體更是日以繼夜疾呼要增撥資源,添加人手,加社工還要加輔導員,總之「the more, the better」,渴望為自己業界爭取更多公共資源。但說到底,人與人直接流動的是情感,不是專業教條及理論。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從各方面活化氛圍,讓港人活得舒適,減少壓力,自然不需要情緒支援輔導。

二、緊記「遊客更敏銳」

若側面分析,不妨從遊客角度出發,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只在本城呆幾天,自然珍惜每一刻去感受「東方之珠」的魅力,不僅用上五官感受,甚至連第六感都啟動了!若港人感受到壓力,遊客勢必更敏銳。近來熱門話題莫過於「窮遊」,堪稱風尚。但會有人提倡到貧困山區窮遊嗎?當然不會。

所謂「窮遊」,無非是遊客提倡以一己之力與香港的既得利益「作鬥爭」,莫受資本主義欺壓,別讓那些地主透過貴租金、貴酒店、貴餐飲進行經濟剝削。故此,引入閒適感、鬆弛感,創造輕鬆氛圍,給予更多住宿、餐飲及深度遊選擇,不要讓遊客感覺自己是被剝削的一群,自然能令他們樂而忘返,以後亦多來香港幾趟。筆者蘇州大學的講師朋友來港遊玩一周,筆者推薦在麥當勞道的酒店。他們一家入住後,一開始抱怨離旺區太遠,早知道就訂尖沙咀,到後來感受到鬧市人山人海的喧鬧與高昂消費,大呼怕怕,短短兩天就改變看法,反而愛上太平山的恬靜閒適,爬山時感覺回到了家鄉無錫太湖邊,感受到香港「靜」的意趣。

三、創科引流人群到公共空間

上周末筆者從尖沙咀坐船到中環,一上岸發現中環海濱人頭湧湧,接踵摩肩,原來是「香港美酒佳餚巡禮」舉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一路深入中環腹地,頓覺人流減少,事實上半山有不少名勝,包括大館、清真寺、孫中山紀念館、教堂、各類畫廊,多不勝數。故此,如何做好創科領航,以各類定位APP即時向遊客發送鄰近的景點資料,引流人群,令遊客尋幽探秘,感受香港閒適自得的一面,而非單純倚賴「盛事主導」,蜂擁前往,演變成「性價比的比拚」,轉而又鞏固了「窮遊」的意識,宜在盛事之外,告訴遊客更多深度遊資訊,動靜配搭,才能贏盡口碑。

在全港發展策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公共空間與休憩用地被視為高密度城市的宜居關鍵。回想疫情中,政府積極進行重構優化工作,其中康文署全面翻新各類公園與休憩用地,加強綠化及改善設施。海濱事務委員會亦致力發展海濱共享空間,採用「先駁通,再優化」機制,2020至2023年已陸續開放超過31個海濱場地,未來將有更多海濱長廊讓公眾使用。以提倡社區關愛為主旨,透過壁畫創作等社區藝術來賦予普羅大眾更強生命力及活力,也是18區處處可見的美好景象。

公共空間方面,多年來因使用率低而為人咎病。政府資料顯示,全港約有200多處在回歸後落成的私人發展項目,須根據地契或公契規定向公眾提供公共空間、天橋、通道等公共設施,亦有不少地產發展項目須根據契約撥出私人地方供公眾使用。不少公共空間位於鬧市旺區,交通方便,環境宜人,卻因為資訊不足而被公眾「遺忘」,使用率極低,變相浪費了社會資源。若能在這些公眾空間創造動靜皆宜的藝術文創休閒氛圍,畫上壁畫令空間生動,設「公共鋼琴」,讓大家隨悠揚樂聲釋放情緒,自然煩惱全消,不僅能讓港人得以放鬆,繼而笑面迎客,將好心情傳遞給遊客,打造好客之都,同時亦能增添喜樂自由的氣氛,共聚同樂,吸引訪港旅客作深度遊。近年中環海濱空間舉辦露天文娛活動大受歡迎,就證明嘉年華式自由活動比「入場坐定定看表演」的舊有模式更切合大眾需求,若能讓香港處處都是樂韻嘉年華,自然人人開懷,節省維持精神健康的公帑開支。

總括而言,要令香港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宜居城市,應積極善用閒置的公共空間,創造「樂韻悠悠、全民同樂」的輕鬆氛圍,不僅有助市民精神健康,調劑身心,亦能令遊客減少以「$」衡量「香港遊」的價值,不再感到無處不在的資本主義,反能盡享香港的動靜皆宜及多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