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清朝留美幼童經驗 看「留學香港」政策制定
文/蔣湖
隨着10月特首施政報告的公布,教育方面,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政策構想,已獲公眾接受。
確實,如果香港能真正點擦亮「留學香港」的品牌,使香港連接中外的「教育樞紐」地位獲得國際認可,在吸納人才、發展經濟等方面將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施政報告將益處歸納為五條:人才儲備、經濟增長、國際競爭力、文化交流、提升創新能力。教育的重要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擦亮「留學香港」品牌,打造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地位?這才是核心,也是施政報告語焉不詳、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何謂「國際教育樞紐」?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從常識推定,肯定要有一批已有良好聲譽的院校。這方面香港有五所大學入選百強,在世界至少在亞洲的教育地位,無需多言。大學之外,還體現在大學的國際化方面:其中非本地學生及教職員的人數、比例及原居地多樣化;符合國際標準的課程設計及多元化課程;兼容多種語言和文化的環境等,都是衡量方式。
客觀來看,這方面香港相較過去已有改進,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過去這些年香港在招收非本地生方面多體現在招收內地學生,也值得肯定,但想憑此就打造出「教育樞紐」地位,肯定不夠。還需要在國際化和多元化方面,有更多對策。而以發放獎學金方式,吸進更多「一帶一路」、第三世界國家的優秀青年學生,是一個着眼明天、事關未來的好想法。
150年前清朝啟動的留學美國計劃,是一個可資借鑒的鮮活例子。
留學美國的最早倡議者是容閎(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留學生,亦為首名就讀耶魯大學的中國人)。容閎學成歸國後,多次向清政府提出選派幼童出國留學的建議,終得批准。容閎先在上海設立出國預備學校,卻因沒招滿第一批學生,又親往香港,招收聰明伶俐、中英文略有根底的學生。他們主要來自香山、番禺、順德等地,也有香港本地人,如後來對香港有很大貢獻的周壽臣。從1872年至1875年,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年齡在9歲至15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奔赴美國留學。這一史無前例的創舉,容閎的最大支持者曾國藩和李鴻章評論說,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這些還留着長辮、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孩子,乘海輪橫跨太平洋,在舊金山登陸,再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開始留學生涯。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生活,其中康州34戶,麻省20戶。這些孩子以驚人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各學校中的優秀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已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其中22名入讀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哥倫比亞大學,1名哈佛。
他們是怎麼在遠離家鄉、沒有親人陪伴的情況下成長的,美國生活對這些青少年造成了哪些影響,限於篇幅無法細說,作家錢剛在著作《大清留美幼童記》中有生動描述。由於文化衝突,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當時,在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歐陽庚二人因三年學制完成學業。
然而,就是這批最多只在美國呆了9年、回國時年紀最大不過20出頭的年輕人,卻在後來風雲激蕩的中國近現代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們中,有中國電報業、採礦工業的創始人,如最早發現湘潭煤礦的工程師曠榮光;
有中國鐵路交通的先驅,如京張鐵路的設計者、工程師詹天佑;
有教育家,主導建立了中國最早成立的一批現代型大學,如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山海關路礦大學堂校長方伯梁;
有多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駐外公使,如外務部大臣梁敦彥;
有多人出任李鴻章和袁世凱的重要幕僚;
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
有宋美齡的姨夫溫秉忠,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
總的來看,這批留美學生生逢其時,回國後在各個領域都做光做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他們腳踏實地,主導建設了中國最早的礦冶、鐵路、電報行業;一部分人加入當時的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經歷了1884年中法海戰和1894年甲午海戰等,有的還為國捐軀,如北洋水師濟遠艦大副沈壽昌。20世紀初,20年時間,這些曾經的留美幼童已成長為各個領域的中流砥柱、國家重臣。
這是150年前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故事,其中大部分幼童都有在香港讀書、生活的經歷。他們都是普通人家子弟,沒一個來自官宦家庭;他們的智力才華也未必出類拔萃(第一批學生都招不滿,出洋風險不可測,要簽下生死狀),但就是這樣一批孩子,後來都成了最頂尖人才,對國家的科技、文化、教育、經濟、外交政策都起到引領作用,國民也由此了解到美國在國際格局中的狀態,由此確立中美兩國在外交經貿文化方面友好交往的淵源。
由此可見,一個有前瞻眼光的教育政策,無論對學生本人、對人才輸出地、對教育培養地,有多麼重要。其實,更近的例子就在40多年前,筆者這一代人都是親歷者,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撥亂反正,啟動高考,大規模外派留學生,這一高屋建瓴的人才政策,對發展經濟、開闊國際視野、促進文化交流,讓國家回到正常軌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回到本文,世易時移,今日世界已不再像過去那般封閉,香港特區也不能和美國做簡單類比。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火車頭地位不可動搖,而香港依託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以及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在全球經貿、文化、社會格局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香港的底氣,亦是「留學香港」的堅實後盾。
至於財力投入方面,不用擔心,假如設立一筆每年一百人、每人四年、每年25萬港幣的獎學金計劃,連續實施十年也不過十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長遠來看,這些感受過香港溫暖和厚意的人才,未來對香港可以回饋的正面影響和貢獻,不可以金錢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