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增加土地房屋供應 目標不止於「人人有屋住」
文/陳術
昨日(28日)特區政府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4年周年進度報告,根據報告的估算,在衡量不同因素包括本港住戶以及非本地人的需求後,整體住宅需求上升,估計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8萬個單位,較去年估算增加1.4%。筆者認為,確保土地房屋供應充足,可以保證政府掌握土地主導權,除了「人人有屋住」的理想,社會不應忘記,我們還希望廣大市民能「住好啲、住大啲」。
按政府最新推算的下個10年期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4萬個單位,目標與上一個10年期相同;報告其他值得關注的地方,還包括政府放寬大學錄取非本地生比率,預計學生對住宿需求會增加,未來10年,計及其他因素,新增了以萬計的房屋新需求。另外,因應施政報告提出的措施,公屋/綠置居與其他資助出售屋的比例將調整至6比4,即是下個10年,在30.8萬個公營單位中,18.5萬是公屋/綠置居、12.3萬是資助出售單位,資助出售房屋供應將增加超過3萬個。
在《長遠房屋策略》公布同時,其實房屋局已就「長策」進行檢視,提出三個優化方向,包括持續以供應主導和靈活變通的原則提升房屋供應;完善置業階梯,促進青年置業以及確保善用公共租住房屋(公屋)資源,鼓勵公屋租戶向上流。房屋的優化方向,與《長遠房屋策略》報告的內容及方向一致,在增加房屋供應同時,要完善置業階梯,也要協助青年置業,筆者認為,未來新增的資助房屋單位,正正就是部分青年「上車」置業的希望所在,若然相關單位數量再增加,情況會更為理想。
筆者有一點個人意見,就是確保土地房屋供應充足是一大前提,而另一要點,還要提升市民包括基層市民的居住質素,讓他們「住大啲,住好啲」。根據之前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香港市民的平均居住面積為161平方呎,遠低於深圳的300平方呎;即使是土地面積比香港小的新加坡亦有270平方呎,而東京則有210平方呎。如果有充足的土地供應,或許廣大市民都能夠「住大一點」,部分基層市民不必居於過度擠迫的空間。
在特區政府制訂「簡樸房」標準時,有人提議最低面積為7平方米,亦有人建議為10平方米,理想地設想,10平方米一定較好,但如果選擇以10平方米為最低標準,那麼肯定有不少分間房不會符合標準,變相大量減少「簡樸房」供應;歸根究底,是土地問題,是土地供應多少的問題。政府若能更好地主導土地房屋供應當然好,而筆者樂見的地方,是政府將來能把「簡樸房」、公屋甚至私樓(最低面積)的標準都提高,這是比較長遠的目標或理想,香港市民由打工仔到學生哥,大都勤奮地工作或學習,絕對值得「住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