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相待|「跨界作家」眼中的中國:打破刻板印象 領略「大有不同」

來自法國的學者羅弘(Laurent Michelon)已在中國生活了將近25年。近七八年時間,羅弘在港從事中歐貿易領域的工作。中國的高速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做出了長期留在中國的決定。

最近,羅弘出版了新作《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內斂的超級大國與孤立的霸權》。談起寫作動機,「跨界作家」羅弘表示這一切都源於朋友的一句疑問:為什麼要在中國這樣一個「負面消息滿天飛」的國家待這麼久?羅弘想讓他們看看有關中國的正面報道,朋友卻講道:「沒有這種東西。」由此他意識到,西方媒體筆下的中國總是負面的形象。「但是,我和我來自西方的朋友們在中國都有不錯的生活體驗,」羅弘說道,「那就由我來寫出這些事吧。」

羅弘認為,西方媒體是「深層政府」的喉舌,反應出來的恰是西方國家的「幕後推手」的行事風格:針對那些沒有向他們投誠或是屈服的國家實施行動。因此,西方媒體也順從「深層政府」的要求,把這些國家「妖魔化」。羅弘坦言,在新書出版後自己也遇到一些困難,如在法國很難找到出版社,因為書中的內容會被認為是在鼓吹中國,甚至被懷疑自己是「北京來的間諜」。

「我只是想讓法國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現在這麼成功,而法國又該如何從中獲取經驗並用到自己的國家。」令羅弘驚喜的是,他在接受一些獨立媒體的採訪後,點開視頻評論後發現有99%的觀眾都給出正面評價,說明也有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察覺到自己所接受的媒體信息有所偏頗。

「中國崩潰論」是許多西方媒體的「香餑餑」,而在深耕於中歐貿易領域的羅弘眼中,事實恰恰相反。他認為,中國保持着全世界最快的經濟增速,儘管美國與其他的「墻頭草」政府正在絞盡腦汁地想要停止從中國進貨,並試圖將供應鏈分散以遏制所謂「一家獨大」,中國仍能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發展態勢良好。

談到國際關係,羅弘表示中法兩國是注定要緊密合作的。他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對歐洲大有裨益。他也直言,歐盟並不代表歐洲民眾,也不代表歐洲國家,美國的法律更不是歐洲的法律。他提及或許在美國的施壓下,法國等國不得不做出親西方的選擇,但它們也正在努力尋求一條不完全與中國敵對、不破壞與中國的關係的道路。「我鼓勵西方人民親自來到中國,這是避開西方政治宣傳的最好辦法。」

相關報道:

商務部:「單獨談判」干擾中歐磋商整體進程

講真D|系統性說假話 西方媒體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