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三):二讀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

文/導祖

上期文章筆者與大家一起研讀了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中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本期將繼續研讀發掘其他的亮點。

除了創科中心的建設,焦點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了。本年報告將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貿易中心並列,事緣力圖用國際金融中心增加國際黃金產品交易帶動大宗商品倉儲,從而帶動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建設。第二部分開篇就闡明了這個思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發展有相扣牽引的作用。我們會建立新增長點,以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為切入點,匯聚相關企業落戶香港,作為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倉儲交割、航運物流、風險管理等運作中心,發展國際黃金、有色金屬及綠色運輸等市場,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協同發展。」這種坐等或發掘需求不如創造需求的思路值得認可。正如筆者在上期文章所建議的,坐等或吸引粵西產品通過港珠澳大橋輸港發展航運物流業,不如參與發展粵西經濟,利用大嶼山作為生物科技研發島,在粵西主導發展生物製藥產業(廣州有著名醫學院,珠海有著名製藥廠),形成「前研後廠」格局,促成港珠澳大橋經濟效益最大化及本港物流業發展。

本部分遵循增加產品品類,擴大資金來源的思路,過去報告中的策略如互聯互通多有延續性闡述,唯獨2022年後連續兩年沒有數字貨幣中心的建設,相信會令不少幣圈人士感到詫異或失落。筆者雖非幣圈人士,但認同電子貨幣尤其比特幣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資金追隨,因此對中斷數字貨幣中心建設的着筆和規劃也有疑問,相信與過去發生的一些合規事件和騙案有關,監管機關需要更完善成熟考慮相關制度再上報成為施政報告一部分。

而在進一步優化證券市場部分,報告提到要「提升市場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檢視保證金的存入安排、優化保證金和抵押品要求等」相信會得到本地券商的擁護,因為本地券商受制於嚴格的風控和財務要求,本身就處於弱勢的業務地位更加雪上加霜。不過這部分檢視並未納入附錄的66項年度KPI(政府年度指定項目指標)中,所以未來是否會落實還是未知數。而在2023年施政報告列入KPI第27項且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的工作結果,感覺沒有了下文,筆者希望不要因港股反彈就不了了之,畢竟那些都是有利於國際金融中心長期建設的對陳腐規則的改革。

寫到這筆者有個對施政報告未來撰寫的改進建議,本屆政府每份報告加入KPI指標非常值得讚賞,體現了「結果導向」的行事作風,如果未來可以在列出本期KPI同時,對上期KPI完成情況進行對照回顧,標出完成情況或進度就更好了,體現整體落實工作有始有終的風格。

今年報告的一個新亮點是對體育着墨頗多,包括在(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多元經濟)部分專設版塊論述(推動體育發展,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及在(區域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版塊提到建設體育爭議解決制度,未來即將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將成為本港一個新地標。另外就是在(惠民生,添幸福)部分提到要促進中醫及中藥發展,發展本港成為中醫及中藥國際化的橋頭堡。筆者是中醫的擁躉,故列舉相關措施如下:(1)發掘更多具臨床意義的證據,推動中醫藥國際化;(2)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至「呼吸科疾病」、「膝骨關節炎」等中醫優勢病種;(3)首間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永久大樓將於明年分階段落成服務:(4)舉辦首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

報告的一些部分也隱含了需未雨綢繆之處,如在(提升公私營醫療服務)模塊,提到「探討收費架構和水平,以達致鼓勵慎用服務,增加支援有經濟困難患者,並加強公共醫療服務針對性補貼在財政方面的可持續性」和「加強公營醫療集中各聯網藥械採購,提升議價能力」,顯示在財政赤字背景下,政府開始思考是否維持市民優厚福利,也希望部分市民在爭取民生福利同時,不要一味等靠要(有調研指出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旅遊解決基層就業,但從業人員並不買賬始終無法提高服務素質的原因,便是福利太好不願從事服務工作,導致餐飲服務人員緊缺,現有人員不願接受提高服務素質培訓),而是應該發揮香港傳統打拚精神,學習新加坡搏出自己發展之路,為財政收入作出正貢獻。

相關閱讀:

山野論道|香港經濟結構改革研討(十二):一讀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