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如何把一個新聞故事說出張力?

文/王妮娜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以《素食者》享譽國際。作品從飲食的角度,講述了一名女子自我覺醒與社會偏見的矛盾和對抗。一個具有張力的故事其寫作手法其實不僅適用於小說創作,也可以運用於新聞故事的描寫。

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過經典文學作品《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在他的記者生涯中曾寫過《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成為新聞報道講故事的典範。當記者發現了有新聞的故事,完成了採訪,坐下來開始思考這篇報道該如何呈現時,應該如何撰寫有故事的新聞呢?無論作品發布的媒介是廣播、電視、報紙還是其他新媒體表現形式,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如何把作品更有力度地呈現?

所謂力度,可以理解為張力、吸引力、影響力等等,但歸根到底,報道首先得是一篇節奏緊湊、重點突出、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作品,然後,再去考慮受眾對這篇報道的評價,以及報道的點擊率、閱讀數、傳播效果等等。

傳媒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以講故事的方法挖掘新聞背後的新聞,將一個新聞事件或現象進行深度挖掘,為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採用。新聞報道寫作絕不是有聞必錄,故事的主題是什麽?什麽樣的表達是最好的?甚至什麽樣的語氣是最合適的?這些都需要策劃。在尊重新聞事實,忠實於採訪的前提下,對素材進行具有邏輯性的取捨和整理,從素材中挖掘出報道的主題和重點,對素材呈現的順序甚至意義進行設計,是新聞報道寫作前的重要準備工作。

不過,新聞報道不是文學創作。新聞報道因其獨特的功能: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限制了各種奔湧的文學創作慾望和空間。但新聞寫作的策劃依然可以從豐富的文學瑰寶中獲得滋養。尤其是在特稿寫作中,如何統籌、取捨大量採訪、調研得來的素材,以符合受眾閱讀或視聽習慣的形式,保持報道節奏緊湊、提供符合客觀現實的豐富細節、讓受眾身臨其境,傳統的倒金字塔結構出現了許多「變異」體。

另一方面,身為講故事的人,很難做到絕對客觀。在選取材料、確定需要強調的重點時,記者就喪失了絕對客觀的可能性。但我們可以做到以事實為基礎,而不是依賴成見。公正客觀報道並不是說記者消失在故事裏,這樣的報道很可能平淡無味。如果一篇特寫故事,從頭至尾都沒有記者出現,在解釋和結論段落都沒有記者的重點強調,沒有記者的直言不諱,只有專家的滔滔不絕,那麽故事難免軟弱無力。

當然,這種對記者自身的強調並不是鼓勵記者是用自己的情感顏色的鏡片去觀察這個世界。相反,講故事的記者應當是誠實的,他的感情是真誠流露,他的態度受到事實和結果的支配,他從來不會讓自己的態度去支配事實和結果,以及會講故事的記者必須要有膽量。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傳媒為何要做滅絕式資料研究

生活中的傳播學|新聞如何重構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