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深聲|正視本港精神健康危機 善用輔導員打破服務短缺困局
文/梁秉堅
本港精神健康問題近年愈加嚴峻,學童輕生個案頻頻出現,衞生署最新調查顯示的學童自殺率更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反映出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敲響警鐘。筆者作為一名社工,對此深感憂慮,不僅單單因為學童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精神健康系統似乎已瀕臨負荷極限。
根據最新資料,目前全港僅有609位臨床心理學家和427位精神科醫生。平均每8.24位臨床心理學家及5.77位精神科醫生要照顧十萬名市民,如此有限的人手,面對愈加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專業支援的供應無疑是捉襟見肘。這直接導致許多有需要的人或未能及時獲得輔助,長遠來看更會拖累本港的整體健康系統。
在筆者的觀察中,精神健康支援的問題不單單在於資源匱乏,更在於專業人員的註冊制度未能跟上社會需求的步伐。精神健康服務的核心專業人士,無論是輔導員還是社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他們之間的職業發展和待遇卻有着明顯的差距。
其實,輔導員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工作者與社工一樣,同樣經過專業培訓和嚴格考核,但由於未能得到法定註冊制度的保障,導致這些專業人員在市場中的地位和認受性大打折扣。許多輔導員只能依靠口碑或加入諸如「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或「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等非政府組織來積累時數,藉此換取認證。遺憾的是,整個行業仍然缺乏監管和認證機制,使到部分從業者的服務質素參差不齊,甚至有可能對個案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相對之下,社工則因為擁有法定註冊和制度保障,能夠在職業發展上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這導致了輔導員和社工之間的職業地位不平衡,也使得輔導服務未能在社會精神健康問題中發揮最大效用。
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建立了輔導員的法定註冊制度,以確保其專業地位得到認可,並且為服務提供了有力的監管和保障。舉例來說,在英國、澳洲和美國,輔導員的註冊制度已經成熟運行,專業人員能夠在受監管的體系下為市民提供服務,保障了服務質素,亦提升了大眾對輔導工作的認受性。
政府若要長遠地改善精神健康服務,筆者認為必須盡快設立輔導員及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註冊制度,確保他們的專業技能得到正式認可,保障服務質素外,還能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地位,以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此行,紓解目前人手不足的情況。
此外,政府亦應在現有的精神健康支援體系中引入更多元的專業力量,善用輔導員的專業知識,補充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人手短缺問題,例如,在學校推行更完善的學生輔導服務,讓輔導員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預防自殺和其他極端行為的發生。同時,當局亦可以考慮在各區增設精神健康諮詢中心,提供免費或較低價的輔導服務,確保有需要的市民能夠方便地尋求幫助,避免精神問題進一步惡化。
本港的精神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政府需要正視現有支援體系中的不足,並加快推動輔導員和其他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註冊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精神健康服務的質素,並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及時得到幫助,讓整個社會在壓力日益增加的現實中保持心理健康的平衡。
(作者為新家園協會社區發展總監、深水埗區議員、註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