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傳媒為何要做滅絕式資料研究
文/王妮娜
傳媒記者轉行去上市公司做研究在業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記者這份職業本身就是做調查和研究。尤其是當記者深度報道新聞事件,需要以「滅絕式」的資料研究,鎖定報道主題,為撰寫採訪提綱、進入採訪現場做準備。這意味着全面的資料準備工作,盡可能多地佔有和採訪對象有關的資料。
有了充足的資料準備,才能在採訪中有的放矢,和被採訪者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李開復,採訪搜集到的材料形成報道《李開復:最大化戰爭的倖存者》。李開復和傳媒打交道的經驗豐富,且以他的資歷和性格,面對記者時氣場很強。因而如何找到打開李開復心門的通道,是採訪能否深入的關鍵。記者採訪李開復,恰恰是充足的資料準備發揮了神奇功效。記者感覺到,採訪過程中李開復在不停地考她,記者看了李開復所有的書和演講,當李開復說「我之前在哪本書裏也提到過什麽」,記者馬上會把這句話接上去:「對,你在那本書上寫過細節。」然後就能感覺到李開復的表情發生變化。為了準備這次採訪,記者看了李開復所有的書和演講,還找外援解讀李開復1988年博士論文第一個基於隱馬爾可夫模型的語音識別系統,以便作到對採訪對象了如指掌。然而即便如此,似乎還是沒有打開李開復的「程序」。於是記者提到一封李開復父親寫給李開復的信,並背出了信的內容。這讓李開復很震驚,因為他從來沒有公開過任何私人信件。原來在一部關於李開復的紀錄片有,有一個關於這封信的特寫鏡頭,記者把畫面截圖,恰恰是這封信推開了李開復的心門,讓李開復對記者採訪前資料研究的細致印象深刻,為接下來的採訪做了順利鋪墊。
資料研究會讓記者發現報道線索。在《周永康的紅與黑》這篇報道裏,記者光是研究周氏家族的商業版圖就做了一年的研究。期間整理公司300家,涉及相關人物一百多個,還要去遼寧、四川、北京、甘肅等工商局現場查,通過研究關聯公司股東和股東之間的關系,窮盡檢索,去比對去疊加,最後鎖定十個人頻繁出現在周家公司裏。
在著名的徐翔案中,徐翔幫助上市公司大股東炒高股價,減持套現,為中國證券市場首例信息型市場操縱案。為了完成《徐翔落幕「股神」 褪色》,記者花了三個月時間鎖定了與徐翔相關的十幾隻股票。由於一級市場的交易信息沒有披露義務,有時候不知道向誰去求證信息。記者就從徐翔名下私募投資公司——澤熙成立之後所有公開市場的交易入手,比如股票前十大股東有澤熙的產品,要摸索出買進時間和價格、退出的時間和價格,中間上市公司發布了哪些公告,交易階段有哪些新聞事件。記者按照這樣的方法,鎖定了十五六隻股票的資料,相關資料大概有上千個PDF文檔和Excel。記者將這些公開數據做了分析,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研究交易資料後發現,徐翔以他的賬戶和產品買入股票到退出,公司股價總是走高,並伴隨一系列利好事件、業績發布公告,且這個階段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會減持。
資料搜集和研究的技術門檻其實不高,但很耗費時間,需要有人願意沉下心啃硬骨頭。如此可見紮實的資料研究對於新聞報道至關重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