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觀點|提防韓國「換臉」事件在港爆發 必要時加強罰則規管人工智能罪行
文/鄧飛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其中透過與人工智能合成圖像或影片而進行的犯罪活動更加有上升趨勢。雖然香港已就電腦網絡罪行展開相關研究,但筆者認為,政府要認真提防大規模犯罪活動出現,甚至於必要時考慮完善相關法例,進一步提升阻嚇力度。
目前,人工智能犯罪以「換臉」技術較為普及,當中包括以音訊和視訊假冒他人、散布虛假資訊、製作網站或聊天機械人進行詐騙等等。要說近年的重大事件,就要數韓國最為嚴重。近期,大批女性的臉容被人以「換臉」技術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圖片或影片,引起社會恐慌。韓國教員團體也總聯合會反映,超過九成韓國教師擔心自己在學生畢業相冊的照片被用作深度偽造犯罪。當然,韓國犯罪個案激增,離不開當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歷史等因素。
不過,遺憾的是,香港的人工智能犯罪同樣有上升趨勢。據警方資料顯示,本港科技罪案去年有34112宗,佔整體罪案近四成,較前年上升五成,涉及損失接近55億。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署理高級警司陳純青特別提到,有關人工智能的詐騙只會越來越多。
深偽犯罪的普及確實帶來很多重大挑戰,舉例來說,人工智能有效減少組織犯罪活動的人力成本、規模及時間,大大降低犯罪團夥暴露的風險。與此同時,相關內容屬於重新生成,較少修改痕跡,再加上犯罪分子可以輕易地透過加密程式,以不同地方的網絡IP開展活動,導致執法部門難以追蹤來源及傳播管道,增加工作難度。
的而且確,現行法律框架有若干條文可以處理散播不實或不當資訊。例如,《2021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適用於經修改或移花接木的私密影像,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然而,考慮到犯罪性質與執法難度,世界各地政府都幾乎傾向完善法例,增加罰則,提高阻嚇力。以韓國為例,新法案規定,持有、購買、儲存或觀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深偽視頻的人,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圜(約17.28萬港幣)以下的罰款。英國《網絡安全法》條款則訂明,分享深偽影像可被判處有期徒刑,而最新討論的修正案更加考慮降低定罪門檻,允許法官在親密影像未經當事人同意散布,就可以判刑,並且列入性犯罪者清單。
目前,法律改革委員會已於2019年成立小組委員會,並且完成有關電腦網絡罪行的公眾諮詢。委員會正就第二階段進行調研,例如,研究借助電腦網絡的罪行,即通過使用電腦、電腦網絡或其他形式的資訊及通訊科技,使犯罪規模或範圍得以擴大的傳統罪行。雖然政府提及,會密切留意有關研究的進展及建議,適時檢討法例,但按目前的進度來看,若然計算立法時間,可能最快要到2026年,甚至更後的時間,才可獲得立法會三讀通過。
人工智能犯罪無分地域,沒有人可以保證類似韓國的事件不會在香港發生。政府必須加以警惕,甚至於必要時將研究工作拆件,優先處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立法工作,加強阻嚇力度。只有完善法律,才能確保網絡世界並非法外之地。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