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政府應發債發展北都 私人發展商恐藉「片區發展」拖沓進度

文/鄭久慧

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北部都會區將試行「片區開發」新模式,方便融資。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公布已物色了3個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廈村及粉嶺北的片區作為試點,約佔地10至20公頃。當局將於年底前展開市場意向調查,爭取明年為首個片區招標。

筆者認為,要讓本港經濟發展邁向新台階,盡速、盡善、盡美發展北都絕對是重中之重,決定採用「片區發展」前,應先回歸根本,就以下5個基本問題釋除疑慮。

一、政府在香港佔最大融資優勢 何以假手發展商?

推「片區發展」其中一個主要考慮是改善政府的現金流,節省政府資金,讓發展商出錢購地後自行開發,鋪設基礎設施,然後建屋賣樓,亦須自費興建公共設施,建成後歸還給當局管理。

無疑,融資成本越低,對現金流就越有利。但環顧全港,有誰的借貸成本會低過特區政府?政府多年來發行「銀髮債券」,雖設有年齡限制,但從未滯銷,年年均超額認購,堪稱供不應求。2020年錄得超額認購近2倍,2021年則超額1倍,最新2024年也超額0.4倍。「銀債」集資額亦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150億升到近兩年的每年550億元。

讓私人發展商分擔現金流,但事實是他們也要計算融資成本,那些榜上有名的地產富豪實則亦須向銀行借貸融資,自然不是從自家金庫數現金拿幾百億出來買地建房。既然發展商是借,政府也是借,而政府的信用絕對高過發展商,那麼發展商的借貸成本怎麼可能會低過政府?當局早前提過打算由政府發債,集資發展北都,現在卻要假手發展商,發展商融資成本比政府高,到時建屋成本自然更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就是由買樓的市民承擔。故此,所謂「片區發展」有助改善政府現金流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

二、「片區發展」令賣地收入減少 壟斷更深?

原本由政府平整土地,拆散拍賣,小發展商可以參與競投小地皮,不但建出來的社區較靈活多元,而且賣地時多方競爭,地皮可以賣到高價。現在推行「片區發展」,總地價絕非小發展商可負擔,變相遭拒諸門外,改為由一個甚至多個大地產財團聯手發展一個片區,隨時僅單一入標,沒其他與之競爭,平均地價自然降低,公帑收入隨之減少,絕非港人之福。

此外,大發展商所建樓宇難免圖則近似,用料亦差不多,造成社區單一,這在香港多個老牌屋苑顯而易見。大發展商旗下的商場及商舖亦有固定連鎖,變相剝削港人購物選擇權,助長壟斷。

三、如何克服大地產商主體利益位於市區的問題?

大地產商的主體利益位於市區,坐擁不少位於維港兩岸的貴價地產項目,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北都能否發展得盡速、盡善、盡美,都不能帶來媲美市區的地產利潤。

現在當局試行「片區發展」,有財力入標的只得大發展商,變相給了大發展商牽着政府鼻子走的機會,分分鐘變相拖慢北都發展步伐。皆因北都片區購地,平均地價並不高,大發展商即使拖着慢慢建,損失也不大,卻能為賣出市區物業爭取時間。故此,政府應在片區項目中附加「完工期限」的強制條款,若地產商未能在固定年期內完成整個片區發展,就須繳交巨額罰款。否則到時即使政府敦促發展商盡快完工,在缺乏相關條款的情況下,發展商可能訴諸法律手段,請法庭介入,走冗長的司法程序,越拖越久。屆時就算花上千萬律師費,也只不過是市區一層樓的售價而已。

「片區發展」另一大隱患就是樓宇安全考量,近年某些發展商接連爆出施工質量問題,造成延遲入伙甚至推倒重建。片區由單一地產商發展,相比起分拆予多個小地產商,一旦出現大規模負面情況,分分鐘影響市民對北都樓宇質量的信心,港人對品質問題分外敏感,可能會口耳相傳多年,令北都發展蒙上些許陰影。而質量問題需時補救,亦須多番再檢驗,絕對會延遲入伙時間,變相拖慢北都發展。若片區由多個大地產商共同發展,若地產項目出現質量問題,亦可能有互相推卸責任的內訌情況,到時即使政府不追究,各地產財團互相訴訟,或同樣會拖慢北都發展。

四、三幅試行地段的選址與「片區發展」概念相左?

「片區發展」的地價較低,原因是選址常為名不見經傳的山旮旯,土地本身的發展價值低,若由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以公帑作初步發展,最終難以確定是否能吸引市民遷入,故此交予發展商全權規劃發展意念,既能為該地增值,亦能帶動鄰近土地的發展。最近似的例子大概可算是愉景灣,前身僅為只得幾戶人家的沿海小村落,位處大嶼山東北一隅。

但北都大名早已深入民心,發展局日前公布的3個片區試點,分別位於新田科技城、洪水橋/廈村和粉嶺北,市民對其位置都有大致概念,其中新田科技城發展潛力巨大,絕非名不見經傳、不適合政府貿然去投資的地段,故此根本不需要推行「片區發展」,若由政府平整土地,拆散為細地皮拍賣,定有小發展商躍躍欲試。

五、何不引入小發展商形成監督北都發展的生力軍?

若政府願意拆細北都土地,引入更多小型發展商,在地價上製造競爭,爭取把北都土地拍賣個好價錢,一方面能增加庫房收入,另一方面小型發展商為了爭取買樓客,自然會出奇謀打造宜居社區,有利地產的良性競爭,讓北都百花齊放。

與大發展商相反,小發展商在市區的地產利益並不大,現時很多新界較偏的新盤就是實例。而他們比大發展商更倚重北都項目帶來的利潤,自然希望北都發展得盡速、盡善、盡美,故此建屋的積極性更高,也減低造次的可能性,只盼望盡快竣工落成可賣樓回本。不少小發展商開發樓盤時「瞓身」將大半身家投資進去,自然會希望北都好,北都越好,他們的樓價可以賣得越高,利潤越豐厚。如此一來,自然形成一股「北都發展生力軍」的利益紐帶。小發展商有財力有能力監督北都發展,任何公私營機構在北都的作為都直接關係到他們地產的切身利益,變相就成了監督北都發展的利益團體網絡,任何不當之處都可能被揪出來,從而捍衛了整體香港社會的福祉。

故此當局應積極研究發債增加政府現金流,拆散片區,拓展機遇,增加小地產商參與北都建設的機會,才能讓北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