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實事求是探索香港創科產業方向

文/蔣湖

「實事求是」一詞,內地民眾相對熟悉。北京的中共中央黨校校門入口臥着一塊巨石,上面書寫的正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意思是制定目標也好,設定評價標準也罷,都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目標當然可以高遠,可以預留空間保持張力和彈性,但也不能過於前衛甚至只是異想天開,完全不具備可實施性,那不是實事求是,而是好高騖遠。

在今日香港的現實環境下,如何在保持傳統的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的基礎上,培育出過去所缺的高新技術產業,為香港的下一步經濟發展塑造嶄新想像空間,已成為本屆特區政府着力譬劃的工作重點。這確實是在世界局勢風雲變幻、全球政經格局正大起大落、內地經濟已高速增長四十年上海深圳等城市經濟體量勝出的大背景下,香港保持競爭力、拓展未來空間的重要舉措。

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特區政府治港理政的政策理念已完全改變的當下,能不能既埋頭走路,也抬頭看天,由政府相關部門會同智庫、教育、科研機構等各界精英,制定面向未來的的產業政策,找到適合香港發展的新技術產業,而不是完全交由市場主導、政府自甘於市場之外,成為今時今地擺在香港面前的一個全新課題。

客觀來說,對政府該不該參與甚或主導產業政策制定的看法,學術界其實亦並未達成一致。就以目前眾星捧月、處於產業鏈最高端的芯片行業為例,既有由韓國政府主導、聯合財閥集團最後成功發展出芯片產業的成功案例,亦有日本產業省致力推動半導體產業卻終歸失敗的失敗教訓,美國領先世界的半導體產業,則由矽谷人才、技術、資金、鼓勵創新的社會文化共同孵化出來。總的來看,經濟成長不是人的智慧所能主觀設計推導,而主要是社會內在需求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自然發育形成的產物。

不過,既然有類似韓國芯片產業崛起、新加坡由一個被馬來西亞拋棄的「棄子」數十年即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樣的珠玉案例在前,特區政府打造新技術產業方向的努力,也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真正的問題是,在眾多的新技術路線和商業發展模式中,如何因地、因時製宜,選擇適合香港發展的產業?比如就以國家大力支持的「新質生產力」而言,就有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製造、航空航天等若干個門類,具體的技術和產品路徑更多,在資源有限、同時還有制約機制的前提下,香港應該如何選擇?

觀察政府此前思路,一度是想在香港發展氫能行業。比如,香港環境及生態局今年6月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表明特區政府對發展氫能行業的未來構想和落地規劃,表示「當局會就規管用作或擬用作燃料的氫氣生產、儲存、運送或供應制定法律基礎,明年向立法會提交修例建議;2027年將會擬備對接國際的氫能標準認證模式,並會推動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氫能,推動香港成為國家發展氫能源的一個示範基地,助力氫能產業在一帶一路發展」,「目前已為製造、儲運和使用氫能,展開了相關準備工作。」

不過,在最近的施政報告中,「發展低空經濟」則成為重點。「建設低空經濟管理系統,更帶動通訊科技、人工智能和數字產業等發展,以激活低空空域作為新經濟生產要素。」為此,政府將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制訂發展策略和跨部門行動計劃,先以應用項目為起動,設定特定應用場地推動項目,並制訂法規及建設體系,研究部署基礎設備和網絡,包括:開拓低空飛行應用場景;修訂相關法規;與內地對接;及研究部署低空基礎建設」等。

對氫能行業,施政報告只提到:「推動綠氫和低碳氫能——積極協助業界建設太陽能製氫裝置作為產業示範,明年提交條例草案,確保氫燃料安全使用。政府亦會擬備香港氫能標準認證模式。」相對原來的想法,調門已經降低很多。

無論是低空經濟還是氫能產業,筆者都是外行,不過基於常識,完全可以想見這樣面向未來的「攪拌式創新」,意味着從零到一,從科技理論、到技術產品、再到商業化體系搭建,其中固然有許多創新機會,同時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試錯成本。

理想可以高遠,從春華到秋實的過程卻是漫長而艱難。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往偉大的羅馬之路,只能一步步去走。這是香港在制定新產業政策時必須面對的難點與挑戰所在。香港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是優勢所在,需要ALL IN,哪些又是必須繞開的關卡、暗坑甚至懸崖,不必上繳昂貴學費?政府該扮演什麼角色?對香港來說,當此在科技研究和產業變革都還處在早期階段之際,既需要在底層思考上有前瞻性,爭取做到算無遺策,在頂層設計方面,也要考慮到政策的長期性和可執行性。

怎麼辦?回到本文主題,確實需要香港有關方面「實事求是」。比如,中國疆域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完全不同,要想發展氫能產業,也只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比如西部地區可再生資源富足、產業發展成本低、示範應用潛力大,那就可以打造規模化綠氫供應基地、規模化應用場景,以推動產業發展。

比如,要發展低空經濟,由於香港沒有成熟的裝備製造業,地域狹小,政府可控資源相對不足,缺乏內地在舉國體制下可以大力拓展培育的應用場景,無法像內地政府那樣大張旗鼓,「用一張白紙,描畫最美的藍圖」,只能適機尋找香港自己的低空經濟參與之路。

筆者建議,香港或可至少在如下兩個方向發力:

一是利用香港的科研優勢,發揮香港有很強技術創新能力的特點,推動研發創新,這是香港參與高端科技競爭的底氣所在;二是利用香港金融中心的優勢,以VC/PE方式提前布局,深度參與內地在裝備製造基礎堅實、應用場景豐富等特點下所必然出現的技術升級和產業投資機會。這也是實事求是,如果做不到直接下場,至少可以變成一路同行的鼓掌者和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