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如何減少發生醫療事故?

文/蔣湖

本港上周發生今年第二宗插錯喉醫療事故:東區醫院一位76歲病人被插錯鼻胃喉,有實習醫生涉及其中。該名男病人有吞嚥困難,醫護因應臨床需要放置鼻胃喉輸入藥物,其後發現鼻胃喉被錯誤放入支氣管中,輸入藥物落入肺部,病人一度情況轉差,轉入深切治療部,現時情況已穩定。院方已就事件向家屬致歉。

今年上一宗事故,發生在6月。伊利沙伯醫院收治的一名61歲男病人,在置換新的鼻胃喉兩日後,被發現喉管誤插入支氣管內。院方其後承認在事件責任上「責無旁貸」,事故發生原因同樣與實習醫生的不當操作有關。

由於事故均跟實習醫生有關,自然會引起社會各界對實習醫生參加臨床手術制度管理的議論。對此,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兩起事故雖均涉及實習醫生的操作和判斷,但未必是個人問題,牽涉整個醫療系統。因此不應採取「一刀切」,即因個別實習醫生出錯而勒令所有實習醫生都不加入手術。他表示,此類常見的臨床步驟,如果全部交給高級醫生,只會把醫療系統拖垮,影響整個醫療質量。

病人到醫院尋求救治,是現代醫院制度建立後的常態。如果病情複雜,或是目前醫學水平無能為力的不治之症,得不到準確救治甚至藥石無效,病人及家屬雖然憂心難過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幸遭遇醫療事故,不僅病情得不到救治,還加劇了病情,造成新的損傷,這對病人及家屬都難以接受。事故何以發生,確實需要院方提交報告檢討原因,給社會一個交代。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發生醫療事故受到影響的固然是病人及家屬,醫護人員亦無法自外。主刀醫生等都是勤勉苦學才達致今日專業成就、廣受尊重的精英人士,出了事故輕則聲譽受損,重則要告別杏林離開職場。有充足理由相信,當事醫護人員都不願發生類似事情,即使不幸發生了也多是無心之失,因此社會應靜心等待接下來的原因報告。誰不都願意發生醫療事故,但人無完人,再嚴密的管理制度亦不敢說萬無一失,能杜絕任何差錯。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的核事故,就在防護周密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發生,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上,福島核電廠事故與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是僅有的兩起特大事故。一代文化巨子梁啟超,年僅56歲就以壯年辭世,就是1928年因尿血到當時中國最好的北京協和醫院治療,被誤切了健康腎臟後受影響而去世。梁啟超先生人格偉大,臨終前留給家人的囑咐是:「以其屍身剖驗,務求病原之所在,以供醫學界之參考。」

因此,除了弄清原因、檢討責任之外,更重要的是查漏補缺,檢查流程制度,避免今後事故再次發生。事實上,除了今年連續發生的兩起,插錯喉事故自2010年以來只發生過三次,分別是2010年8月的長洲醫院、2014年9月的將軍澳醫院,以及2019年11月的大埔那打素醫院。其中2010年長洲醫院那次,最後被判斷為非醫療事故,因調查發現病人曾做食道癌手術,胃部被轉至胸腔。2014年將軍澳醫院那次則損失最大,92歲女病人遭插錯胃喉入肺,兩名醫生在看X光片時未發現錯誤,病人在餵食一小時後出現呼吸困難而後亡。

總的來看,14年時間發生五起類似事故,最近兩起發生在最近,且都與實習醫生有關,那麼事故原因至少與實習醫生的培訓和教育有關。據稱政府已指示醫院管理局設置相關培訓,尤其關注在鼻胃喉方面的操作能力,預計將於本月推出。此外,政府亦會與兩間醫學院溝通,一同檢視醫學院在教學、臨床培訓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如常見醫療步驟培訓、實戰經驗是否足夠等。以確保在畢業時,年輕醫生亦擁有足夠的處理能力。

在筆者看來,或有當事人員的責任心問題,但香港醫生數量過少、公立醫院醫生工作負擔較重,或是造成醫療事故的原因之一。本港目前有1.6萬多名註冊醫生,以全港750萬人口計算,每千人中僅有2.16個,佔人口比率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最低。而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平是每千人醫生數量為3.5名,美國為2.6,日本2.4,歐洲國家多在3以上,奧地利最高,5.2。

除醫生人數少的因素之外,香港還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截至2020年底,本港共有15298名正式註冊醫生,當中衞生署及醫院管理局合共7138名,佔醫生總數不到一半,但公營醫療系統卻承擔了全港近九成的服務需求,另一半多則在私立醫療機構執業。以不到一半的醫生數處理近九成的病案,不能不說,醫療事故多發生在公立醫院或有背後的必然原因。

平心而論,香港的醫療體制其實相當高效。不過經歷過三年病疫流行,香港醫療資源不足、公立醫療系統不能應對突發公共衞生危機,已成為大眾的普遍觀感。這讓香港在加大醫療教育投入上,增加了共識。此前已有籌辦第三所醫學院的聲音,筆者認為,提供更多受到良好醫學教育和臨床訓練的醫生,或是香港減少醫療事故的長遠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