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港青改建廠房開養老院 成上百高齡老人「家長」
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一家港資養老院的門前,貼着用毛筆書寫的紅底條幅「出入平安」,電梯口則貼着「上落平安」。進入養老行業之後,「人人平安」是這家福壽居頤養院創辦人彭錫開的最大心願。這位健談開朗的「80後」港青,亦是100多名八九十歲高齡老人的「家長」。走在養老院的走廊裏,彭錫開與不少老人親切打招呼,不時開開玩笑,氣氛輕鬆愉快。彭錫開就住在距離養老院5分鐘車程的地方,這群老人是他無時無刻的牽掛:「很多家庭將老人託付給養老院,我們亦不願辜負這些期望。」中國正在加速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如何滿足養老新需求、破解老齡化難題,成為社會的共同關切。投身養老產業的彭錫開希望,自己也能在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新業態、讓更多長者安享晚年上盡一份力。
重陽節前夕的一個下午,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了位於端州區的福壽居頤養院。院子裏綠樹成蔭,清涼寧靜,和外面的喧囂忙碌彷彿是兩個世界。幾名老人在走廊邊上看電視,也有人在屋內打麻將、「鋤大地」。不遠處,一個帶屏幕的卡拉OK機播着粵曲,有老人坐在旁邊不時附和着節拍點點頭,還有老人在健身設施前鍛煉。在飯堂的長桌子邊,有幾名老人慢悠悠地喝湯。在這裏,時間彷彿過得很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養老院的老人基本都在80到90歲之間,他們的子女也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彭錫開表示,養老院的前身是父親早年在內地設立的工廠,隨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衰落和轉移,他與父親商量後,決定申請土地用途變更,將廠房改建成養老院。「在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服務業是國家發展的未來趨勢,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享受優質的晚年生活將成為更多老年人的需求。」
照顧質量比規模增長更重要
福壽居頤養院於2019年開辦,彼時肇慶端州區只有5家養老院,而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增至15家,可見養老需求之大。儘管市場需求逐年增加,但彭錫開並不着急擴張。「慢慢經營,養老需求總是在的。」彭錫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我就住在頤養院5分鐘車程外的地方。有時院裏出一些事,就算是凌晨一個電話,我也可以馬上回來處理。」
這裏的護工人數與老人的比例為1:5.5,遠高於其他養老機構常見的1:10甚至1:15。對於彭錫開而言,養老行業不同於其他產業,照顧的質量遠比規模增長更重要。他說:「我們最初開辦的時候,在公交車投放過廣告,在大的屏幕也投放過廣告。但轉化率都比較低,最後都是靠口碑而穩定下來的。」
入住的長者,人生已經踏入暮年,養老院也成了生離死別的常見之地。 「我剛開始接手時,其實並不習慣的。」彭錫開說,自己是個比較感性的人,有時候白天打招呼、還聊天的老人家,可能下午就在睡夢中突然走了。「很恍惚也很難受,每次送走一個老人,都忍不住流淚,很難過。」彭錫開感言,這幾年自己也想開了:「只要老人走之前是開心和舒服的,我就覺得我們已經盡到了責任,沒有遺憾了。」
憂普通家庭難承擔養老成本
彭錫開的目光不僅停留在當下,他也看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97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4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現在來養老院的老人,通常都有四五個孩子,兄弟姊妹共同分攤費用,每人每個月負擔數百元(人民幣)。隨着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進入老年,一個家庭要負擔4個老人的養老,這個壓力非常大的。」 彭錫開也不免擔憂,到時這樣高昂的養老成本,普通家庭能否承擔得起。
「目前大多數老人只有在行動不便時才會選擇住進養老院,而行動自如時,很多家庭仍希望老人能在家中養老。」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也是為什麼福壽居的老人平均年紀都在80至90歲。像福壽居頤養院這樣的小規模、高質量養老院,正逐漸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力量。
「壽高多辱」,這個古代的詞道出了長者在人生暮年的尷尬處境。彭錫開感言,希望可以盡己所能,為改變這樣的局面貢獻一份力量,讓老人家可以安享晚年,有尊嚴和快樂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大灣區促進跨境養老相關措施:
●港澳服務提供者來粵興辦養老機構,在市場准入、土地供應、稅費減免、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方面與內地機構享受同等待遇。
●進一步擴大「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範圍」,積極推動香港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所有大灣區內地城市。
●推進標準化銜接,廣州市老人院主導並會同港澳養老服務組織共同起草出台《養老機構認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等4項標準,被納入首批110項標準「灣區標準」清單。
●加強人才培養:自2012年與港澳地區建立溝通機制以來,每年定期組織廣東省內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及養老護理員赴港實地培訓。
●加強交流:近年廣東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社會福利署、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參加培訓交流。
灣區核心城市7醫療機構納港長者醫療券計劃
粵港澳共同發布養老服務「灣區標準」,粵港合作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納入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養老機構……近年來,一項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推動大灣區跨境養老服務合作步伐不斷加快。不過,目前北上養老的香港老人群體,仍面臨着一些實際障礙。「雖有不少港人表達了到內地養老的意願,但最終付諸行動的並不多。」香港安老諮詢委員會總幹事張建韜表示,這些香港長者很多都感到很糾結,一方面希望可以在更舒適的環境安享晚年,但也擔心醫療需求無法滿足。
張建韜指出,「跨境養老」面臨的最大障礙是養老、醫療等社會福利的不可攜帶性,尤其是粵港澳之間醫療服務和醫保支付制度存在巨大差異,參保和待遇享受的條件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統一。
情況正在逐漸改善中。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將7家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包括5家綜合醫療服務機構和2家牙科醫療機構,讓符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的服務點選擇。「隨着能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的內地醫院逐漸增多,香港北上養老的長者看病拿藥就方便多了,基本不怎麼花錢。」
「下一步,內地和港澳的醫療系統能否實現信息上的互聯互通,商業保險公司能否簡化港澳老人在內地就醫後支付和理賠的流程等等,這都是老人和家屬十分關心的話題。」張建韜說。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盧靜怡 肇慶報道)
(來源:香港文匯報)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