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略世界|以色列打擊伊朗能源設施有何後果
文/張介嶺
北京時間10月2日凌晨,伊朗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伊朗方面稱發射了200枚導彈,以軍則稱「監測到伊朗發射了180多枚彈道導彈,並實施了攔截」。以軍發言人哈加利表示,大部分來襲導彈被以色列和美國的防禦攔截,少量導彈擊中以色列中部和南部。這是一次「嚴重而危險的升級」,後果將「不堪設想」。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誓言很快會做出回應。以軍總參謀長哈萊維表示,以方將根據政治層的指導「選擇何時讓對方付出代價」,並將證明以色列「精確和出其不意的攻擊能力」。目前,美方正在試圖約束內塔尼亞胡的行動,以防報復行動走得過遠,引爆中東地區陷入全面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稱正就如何回應伊朗導彈襲擊一事與內塔尼亞胡政府協商,並認為以色列將以某種方式作出回應,但不主張攻擊伊朗的油田。他表示,「如果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我會考慮其他替代方案,而不是襲擊油田」。同時,拜登也明確表示反對襲擊伊朗核設施。
拜登政府擔心以色列襲擊伊朗能源設施也在意料之中。當全球密切關注以色列如何回應伊朗導彈襲擊之際,十月第一個星期,全球原油價格飆升9.1%,這是自2023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周漲幅。何況,一旦油價高企,將再度提高美國通脹,在美國大選即將投票之際,這顯然不符合民主黨的利益,會給哈里斯勝選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自哈馬斯一年前對以色列發動恐襲以來,中東地區衝突不斷升級,加沙、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南部發生激戰,胡塞武裝也不時襲擊紅海油輪,但所有這些衝突均未影響全球能源供應,對國際油價衝擊有限。然而,一旦以色列對伊朗石油基礎設施發動襲擊,情況就會急轉直下。
作為全球主要產油國之一及歐佩克第三大產油國,今年上半年,伊朗石油出口量平均為155萬至160萬桶/天,7月至8月升至165萬至170萬桶/天,初步估計,9月份出口量仍在繼續上升。如果以色列的報復行動定位的是重創伊朗經濟,毫無疑問,首選打擊目標應是伊朗的石油出口終端,其直接後果是推高國際油價。而對全球油價影響有多大,最終將取決於以色列選擇哪些目標進行打擊。
伊朗有數個原油和凝析油出口終端,其中最大的是哈爾克島輸油港,面積49平方公里,有四個可停靠巨型油輪的裝油平台,裝油能力為每天110萬~150萬立方米,原油出口佔伊朗原油出口總量的90-95%g,其他5-10%來自較小的碼頭。伊朗不少最大的儲油庫都在哈爾格島上,如果以色列選擇打擊哈爾克島輸油港,勢必影響伊朗原油出口能力,不僅將重創伊朗經濟,而且還會擾亂全球能源市場,影響全球原油供應。即使OPEC組織按計劃逐步取消日均220萬桶的自願減產,全球市場仍將出現相當大的石油供應赤字,推高油價。
但如果以色列將諸如霍爾木茲甘省石油港口群、馬赫夏赫爾油港,以及阿巴丹煉油廠等其他能源設施作為打擊目標,則造成的損害有限。上周在阿聯酋東部富查伊拉港的一次行業會議上,參會者將以色列的報復目標聚焦於阿巴丹煉油廠。這家能源企業生產的燃料油主要供國內消費,還有一部分出口到阿聯酋、中國和新加坡等國,汽油產量佔國內消費量的12%至13%左右。
由於以軍在加沙地帶和黎巴嫩的戰事尚未完結,因此,就像今年4月份那樣,對伊朗的打擊大概率會是相當克制的。選擇打擊阿巴丹煉油廠確實是既教訓了德黑蘭,給伊朗國內能源供應帶來一定影響,同時又不那麼具有挑釁性,伊朗似也能渡過難關。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對全球能源市場也不會有實質性影響,雙方都能說「贏得勝利」,從而「挽狂瀾於既倒」,均能體面地在爆發全面戰爭的邊緣懸崖勒馬。
當然,如果內塔尼亞胡一意孤行,選擇打擊兩個以上能源設施,如將波斯灣之星凝析油分離廠也囊括在內,在伊朗最近重新開始進口汽油滿足國內需求的大背景下,即使影響局限在國內,情況也會不一樣。汽油在伊朗頗具政治敏感性,略有上漲也會引發示威,甚至騷亂,給新總統佩澤希齊揚帶來沉重的政治壓力。2019年,伊朗上百萬人上街遊行抗議汽油漲價,教訓慘痛。
即便如此,這對國際原油價格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相反,國內煉油能力受損反而可能使伊朗有更多原油可供出口,且不說在美國制裁下能否找到市場,至少不會給油價帶來上行壓力。只是戰況瞬息萬變,隨着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略有誤判即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結果,理論上講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一旦雙方衝突失控波及霍爾木茲海峽,導致波斯灣石油運輸出現嚴重中斷,潛在供應風險急劇攀升,或將油價推至歷史高點,甚至超過2008年近150美元/桶的歷史高點。
這並非危言聳聽。數據顯示,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海運石油貿易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儘管部分石油運輸可改道避開霍爾木茲海峽,但據估算仍將有1400萬桶/天的石油供應面臨風險,加之,歐佩克大部分閒置產能都在波斯灣地區,其對國際油價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這不僅是拜登政府,也是努力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即將進入冬季的歐洲國家不願看到的。毋庸諱言,眼下,無論美國還是歐盟,對內塔尼亞胡的影響都是有限的。如何化解油價飆升風險,需要國際社會協調行動,包括各國動用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歐佩克取消自願減產等措施,確保能源供應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尤其是拜登政府在大選臨近之際為遏制通脹更有動力這樣做。
(作者為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