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青獎獲獎作品|《少年智則國智》——張思聰
文/張思聰
第十五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青年組 三等獎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
——題記
青春,人生最美好的時段,李大釗先生曾說,「青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春是毛主席筆下的「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青春是周總理喊出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春是魯迅先生說出的「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青春年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階段。少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是最富有活力和朝氣的一群,如早上的太陽一般,有熱情有溫度,是敢於打破傳統枷鎖,敢於創造創新的弄潮兒。在科創方面,我們看到航天工作人員一次次克服困難,使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抗疫路上,我們看到年輕的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抗戰在疫情一線。在抗震抗洪的地方,我們看到年輕的解放軍戰士,不怕犧牲,衝在救國救民的一線上。他們只是二十來歲的孩子啊,他們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師長的愛護的學生,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走在名行各業的最前線?一個年輕的孩子說,「我們雖然是少年、青年,但我們穿上了醫護服,穿上了軍裝,穿上了航天服,我們就有了一份責任感,一份為國為民的擔當。」是啊,責任擔當是一種寶貴的精神,是一種「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奮鬥力量,是一種「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時代風尚。
青春年少是一股奮發有為的力量。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國家進步、民族復興,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魯迅先生曾說:「上人生的旅途罷,也許前途很遠,很暗,但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青少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難和挫折。是選擇躲避,還是勇敢面對呢?只有敢於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正如毛主席所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人,開啟了建黨求索之路;紅軍長征路上,指揮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他們捨生忘死、頑強作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建立新中國,讓後輩們從此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就是這種敢於克服困難的青春力量。
青春年少是一種為國為民的情懷,「少年強則國強」。「為什麼我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一種少年情懷,是少年對故土,對國家、對民族的愛。鄧稼先選擇回國做核彈實驗,在一處不為人知的地方「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把青春貢獻了給國家,使中國在核實驗上取得突破。青春年少,如馬蘭花般開得燦爛,如核彈爆發般張力強大。在扶貧路上,「大山的女兒」黃文秀剛大學畢業就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廣西,回到生她養她的百色市,走訪各屋各家精準扶貧,可惜天忌英才,才三十歲的黃文秀在一次扶貧工作中不幸逝世了。黃文秀曾說,「這是我心愛的地方,這是我的國家,我們青年人有使命有擔當去建沒好我們的家園。」多麼令人感動的語語,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溢出了青年人的民族情懷。國家的發展,靠的就是這種青年的力量。
青春年少要跟祖國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愛國是什麼?愛國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在各行各業,各自的崗位上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進步,以「千磨萬煉還堅毅,任爾東西南北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奮鬥精神去努力,使我們國家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相信「少年智則國智」,相信「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的力量。
「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中國的未來,寄托在青少年身上。我們要努力增長才幹,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中去,不負韶華,努力建議設現代化的中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