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全民運動的健康朝勝之路
文/鄭久慧
在秋霜冬雪仍未降臨之際,筆者朋友踏上了「聖雅各朝聖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循逾600公里的「葡萄牙路線」從里斯本出發,北上到西班牙加利西亞山城聖地牙哥朝聖,一路步行,發現朝聖者絡繹不絕,不僅遇到圓夢的虔誠教徒,探索生命真諦的冒險青年,還有不少身心患病、希望透過苦行改善健康狀況的中老年人。
若將步行朝聖視作一項全民運動來推廣,香港也可以創出自己的健康朝「勝」之路。本港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港人的整體老化及健康狀況值得關注。在2022年底,醫務衞生局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簡稱《藍圖》),史無前例地對本港醫療系統面對的巨大挑戰作了詳細分析。《藍圖》指出,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為全球最快地區之一,面臨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所帶來的重大挑戰。截至2039年,65歲及以上長者人數將由2021年的150萬人增至2039年的252萬人,即由佔總人口比率20%大幅激增至31%,其中80歲及以上、需要更多護理照料的高齡長者,將由2021年的40萬人上升至2039年的93萬人。
人口老化與慢性病息息相關,政府數據顯示在2020/21年度,全港約220萬人患有慢性疾病,佔總人口的31%,其中近半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同年度約55%的死亡個案可歸因於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而醫管局預計2039年前慢性病人總數將達到300萬!無疑慢性疾病為本港公共健康帶來重大考驗,高血壓及糖尿病病患人數長年在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家庭醫學專科診所和專科門診的非癌症慢性疾病患者中佔大多數,而且一旦病情控制不當,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病等嚴重併發症,對醫療系統造成更沉重負擔。
而據醫務衞生局公布的最新2022/23年度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不包括新冠相關開支),醫療衞生總開支(包括公共及私人開支)高達約2396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8.4%,人均醫療衞生總開支逾32000元,其中公帑支付的公共醫療就佔了17700元。連串龐大數字無疑在敦促當局採取積極措施,改善巿民的整體健康狀況。今年7月,由醫務衞生局轄下的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重組而成的基層醫療署正式成立,透過單一架構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對標準制訂、質素保證及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進行一站式管理,而設立以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及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亦有助於市民及早診斷和管理慢性疾病。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港人放假熱愛行山,日常閒暇亦喜歡在家居附近散步。疫情期間,政府康文署不斷優化各類公園與休憩用地,加強綠化及翻新工作。海濱事務委員會亦致力發展海濱共享空間,採用「先駁通,再優化」機制,2020至2023年已陸續開放超過31個海濱場地,未來將有更多海濱長廊讓公眾使用。
筆者建議,當局不如推行一個「全民做運動賺積分」計劃,鼓勵市民利用閒暇做運動儲積分換生活必需品,定能獲得基層市民、退休人士、家庭主婦等跨階層的熱烈響應。
首先,可設立類似「安心出行」的實名認證APP,在適宜散步跑步的路線沿途設打卡點,各公園、海邊長廊、長樓梯及行人天橋正是設打卡點的適合位置。為了防止有人拍攝打卡點的QR二維碼,自行在家不斷打卡,當局可研究結合人像識別、NFC定位、GPS定位及電子銀行的OTP動態密碼技術等新型認證手法,防止作弊。
市民打卡後,智能系統可自動根據年齡、總步數、運動距離、路段難度(例如上下坡)等參數,計算積分,年長市民體力較弱,應得相對較高積分。然後,可參考「綠在區區」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的運作模式,讓市民用累積的積分,來兌換即食麵、廁紙、大米、食用油、毛巾、洗衣液等生活必需品。
相比起每年千億的醫療開支,推行做運動換禮品積分計劃所須的公帑根本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卻可有效鼓勵普羅大眾「飯後動一動」,同時更能帶引全民齊運動的風尚。須知運動具有感染力,奧運時市民追看賽事就是實證,看到街坊鄰居在樓下揮汗如雨跑步,自然也想加入。而且港人熱衷各類數字比拚,積分計劃會帶來競賽心理,君不見各大型中產屋苑一到周末,「綠在區區」環保回收點總是大排長龍,故此做運動能賺積分換禮品,不但基層歡迎,中產市民亦定必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