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監管企業「另類發債」 保障消費者權益及知情權

文/鄭久慧

開業近四十年的健身美容連鎖品牌舒適堡突然結業,震撼全城。海關公布截至今早(12日)7時,共接獲1357宗舉報個案,涉預繳健身及美容費用逾七千萬元。消委會則公布截至昨日共收到2429宗舒適堡苦主投訴,涉款逾8600萬元。在消委會接獲的投訴中,極端例子為單一個案預繳多達186萬元,購入各類課程多達1900堂,有效期竟至距今26年後的2050年,亦有不少長達10年期的會籍合約,最離譜的是某些合約要13年後的2037年才開始生效。海關調查後更發現,在舒適堡宣布結業前一日仍在推銷健美服務,接受消費者預繳付款,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中「不當地接受付款罪」,早前拘捕其兩名董事循刑事方向調查。

香港是充滿活力的國際金融都會,崇尚自由的營商環境,商戶可各出奇謀招徠生意,同時當局應監督企業以正當手法營商,確保消費者權益在本港獲得充足的法律保障。「因為信、所以買」,這就是為何舒適堡用戶會願意預繳百多萬巨款,會簽約至2050年,會相信一份2037年才生效的合約。故此,執法部門應徹查案件,盡量追討損失,還苦主一個公道,維護好整體社會對各商戶信譽的信心。

老實說,舒適堡事件傳出後,筆者的朋友聊天群瞬間熱鬧起來,大家頓時發現全港不少企業商家都在預售服務及商品,你一言我一語討論會否買了「十個茶壺九個蓋」的爛尾貨:朋友A是某大型連鎖涼茶店白金卡會員,為獲得額外積分而在儲值卡增值數千元又買了大量套票;朋友B為成為VIP,買了多間五星級酒店的大量禮物卡,每張卡面額從數千到一萬元;朋友C是某著名美容集團忠實客戶,每周一次療程消費數千元,為折扣優惠而預繳近十萬;更有一些朋友手持逾百張商戶現金券、餅券、及大量代金積分券等等,究其原因為何買這麼多,皆因禮券及會員卡儲值的到期時限均由商戶自行決定,某些標榜永久通用,消費者一聽說沒到期日,就容易大量購買以享有最優惠買價。

正因為相信現有的監督機制及法律制度,因為對企業商譽有信心,普羅市民才會真金白銀掏錢出來,換商戶發出的一張卡或印發的一張紙,等待未來兌現這份商業承諾。這種類似企業「另類發債、大量集資」的預售,一旦出現舒適堡此類大型爛尾個案,隨時造成骨牌效應,影響整體社會的消費信心及積極性。消費者難免會問,為什麼一般企業進行商業發債,須受當局監管,例如必須公布財政狀況、集資總額、限定債券年期、贖回條款、債券評級等重要資訊。但是,瀕臨倒閉邊緣的商戶向消費者狂推預繳服務,大量斂財,形同發行「垃圾債券」,竟無人監查,造成普羅大眾懵然不知上當受騙的困局!

更令人覺得難以接受的是,此類企業「另類發債」最終爛尾的個案,屢見不鮮。廿多年前,佔香港西餅業半壁江山的超群餅店曾因金融風暴周轉不靈而清盤,即使後來有財團頂手,但市民手持的餅卡無法再兌現,變了「幽靈餅卡」。據當時《東方日報》直言:「大量市民的餅卡頓變廢紙之後,預繳式消費的問題已惹來社會關注。」奈何相關法例一直未完善,多年來未有確切法例保障小市民的消費權益。近年的例子包括2022年9月連鎖餅店Crostini結業,有苦主持有多達350張餅卡,而消委會共接獲34宗投訴,涉款超過10萬元。前兩年因新冠疫情美容業須暫時停業,不少美容院因生意銳減要頂手,亦出現舊客戶無法兌現已購買而尚未使用的療程套票,或者須另加收費用才能享用原有套票。

有鑒於預繳式消費缺乏監管,當局能否研究修例,如果任何商戶打算進行這種「另類發債」集資,包括發行會員現金儲值卡、現金券、積分卡等,應該先向政府申領牌照,定期呈交財政報表及信貸狀況予當局審查,再由當局向消費者定期公布評級,若發現商戶出現財務困境,當局應及時通報市民,維護大眾的消費知情權。另外當局應加強監管捆綁式大額預售、車輪式多人輪番游說、誤導式欺騙等不良銷售手法。

事實上,2019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曾發布《就美容和健身服務消費合約設立法定冷靜期公眾諮詢文件》,並早已完成了「法定冷靜期」的相關諮詢工作,收集了各界意見,但立法工作至今仍未展開。最近爆出的舒適堡可能涉嫌不良營商手法的事件,無疑敲響了警鐘,敦促當局盡快立例,積極完善香港營商環境,避免在現時地緣政治影響經濟的大環境下,再有其他企業商戶出現「另類發債」爛尾情況。同時,當局應擴大「法定冷靜期」適用範圍,不應只限美容及健身業,舉例,最近有高才媽媽向筆者諮詢,是否應購買數十萬學校債券增加子女入讀的機率,但又擔心該國際學校會否倒閉。如何讓各類消費者放心安心,應是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須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