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慈善論壇一連兩日舉行 李家超:吸引家辦來港助增慈善投資

香港國際慈善論壇一連兩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攝)

【點新聞報道】香港國際慈善論壇一連兩日(9至10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時表示,本港一年有超過140億元的認可慈善捐款,反映香港私人捐助者熱心公益。他相信隨着香港持續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能吸引更多慈善投資者以及資金來港,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慈善中心的地位。

論壇由馬會主辦,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主持開幕禮。論壇吸引不同行業領袖參與主題及座談演講,探討公益慈善事務,以及資本市場的協助。

李家超表示,香港慈善事業源遠流長,在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一直蓬勃發展。本港獲豁免繳稅的慈善團體有逾1萬個,根據最新資料,利得稅和薪俸稅項下獲扣除的認可慈善捐款,一年合共超過140億元,凸顯香港的私人捐贈者熱心公益,致力造福社會。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慈善事業源遠流長,在特區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一直蓬勃發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攝)

李家超指出,本地慈善事業的發展,與特區政府吸引環球家族辦公室和資產擁有人落戶香港的工作息息相關。他表示,樂見富裕家族愈來愈積極鼓勵下一代從事慈善業,並策劃家族財富及慈善工作的傳承安排,指他們不僅引領家族辦公室爭取最高投資回報,還致力對社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他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表的《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表明,特區政府銳意把香港發展為全球慈善中心。香港的願景是為慈善家提供各種工具和平台,讓他們在管理和增加財富的同時,把資源用於最具效益的社會項目。

李家超透露,現時約有2700間單一家族辦公室在香港營運,其中逾半由擁有5000萬美元或以上財富的超高資產淨值人士成立。隨着香港持續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這些數字料會相應上升,可吸引更多慈善投資和資金來港,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慈善中心的地位。

利子厚表示,未來會配合特區政府願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慈善樞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攝)

利子厚致辭時表示,香港國際慈善論壇踏入第四屆,有超過100名講者,逾2000名與會者參與,期望各方集思廣益,分享願景,共同創建正面影響,並一同探索如何通過管理評估的方法準則來確保效益,為慈善公益帶來可持續性影響。

他續稱,過去數年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的機構顯著增加,在亞洲地區尤為明顯,需要構建適合當地文化的慈善運作模式,釋放潛力,令資本市場和慈善事業有效結合,締造更大效益。他形容,賽馬會是世界領先的慈善捐贈者,將投資額轉化為稅收和捐款,馬會去年捐贈約13億美元到認可慈善機構,未來會配合特區政府願景,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慈善樞紐。

澳洲前總理:未來慈善家要願意承擔更多風險 主動彌補公營機構不足

本屆香港國際慈善論壇請來不少重量級嘉賓於台上發言。其中,在「『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公益慈善在不同社會之差異及如何更有效地協作」的主題演講中,就請來港交所前主席史美倫擔任主持,以及身兼惠康信託基金主席的澳洲前總理Julia Gillard作為演講嘉賓。Julia Gillard認為,成立信託基金是全球盛行的做法之一,未來慈善家要願意承擔更多風險,主動彌補公營機構不足。

Julia Gillard認為,成立信託基金是全球盛行的做法之一,未來慈善家要願意承擔更多風險,主動彌補公營機構不足。(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蔡文豪攝)

Julia Gillard表示,19世紀的歐美慈善家普遍來自大型財團,慈善事業聚焦解決國內問題,其後受全球化影響,逐步擴展至不同國家和地區。但在近年,西方模式惹起外界質疑,例如,不熟悉當地文化、缺乏同政府合作等。

儘管東方模式重視政府發揮帶頭作用,但Julia Gillard重申,慈善機構要時刻確保項目目標符合21世紀的要求,避免出現與西方模式同類的問題,當中包括要尊重當地領袖的意見、理解本地文化,以及回應地方群體的迫切需求等。她又認為,成立信託基金是全球盛行的做法之一。以其負責管理的惠康信託基金為例,基金於1936年成立,初期只有5名慈善信託人、2名律師、1名會計師,現在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醫藥研究贊助者之一,反映基金取得全球捐贈者的信任。

Julia Gillard又指,新冠疫情是一個教訓,讓世界各地人民明白慈善機構的重要性,並意識到發達國家民粹主義盛行,政治人物只在乎選民支持,並忽視第三世界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政府推動慈善項目,需要顧及政治風險,導致官員傾向把資源投放在具有即時成效的硬件,而非軟件。她認為慈善家要願意承擔更多風險,主動彌補公營機構不足。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邵淑芬 報道)

相關閱讀:

逾2000人參與馬會國際慈善論壇 利子厚冀為慈善公益帶來可持續性影響